最新消息公告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10月起門診表
  • ✿ 丹田灸 ✿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內科

29 5月, 2025

顏士展醫師衛教系列~電扇與循環扇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醫師

春天的天氣變化很大,忽冷忽熱,清明節過後,時節會慢慢邁入夏天,家中的電扇們洗乾淨準備上工囉!

「吹電扇 」也是有眉角要注意的喔,電扇的風千萬不可以直接朝著腳底吹!尤其是睡覺的時候。

【 為什麼不能直吹電扇呢? 】

✦ 腳底有湧泉穴,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道。

✦ 風為百病之長(ㄓㄤˇ),風是所有病邪裡面,最需要注意的危害。

電風扇直接朝著腳底吹,雖然很快就會感到涼爽,但是涼涼的風也會沿著經絡直接進到腎裡面,造成腎越來越虛冷。

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容易有不適症狀:

下半身酸痛、腰酸、膝蓋酸、水腫

女性的婦科疾病:白帶、痛經、經期不順等

在診間裡,有許多腎虛的病人在吃藥和針灸治療後,其改善狀況卻沒有預期中好,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大部分都有一個共通點:「睡覺的時候,習慣讓電風扇 ༄ 從腳底吹向身體。」

請他們改變這個生活習慣之後,下次回診就發現腎虛的狀況居然改善許多,才發現,生活習慣是潛移默化的在影響著身體的

【 電風扇要怎麼吹才養生呢? 】

  • 風對著牆壁或天花板,讓風反彈過來,整個空間中有流動的氣流即可,像近幾年流行的循環扇就相當適合,循環扇的風不強但是可以吹很遠。
  • 電扇請不要直直對著人體吹,不可太貪涼。
  • ☀ 如果天氣十分炎熱,就會建議開啟冷氣,設定在26-28度,搭配以上的電扇吹法,寧可開啟適當溫度的冷氣,也不要將電風扇直直吹著人體。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解開便祕的困擾:中醫觀點與全方位調理指南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程瀠萱中醫師 便祕是現代人常見但常被忽視的困擾。它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反映出體內氣機運行的失調。透過中西醫觀點整合,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便祕,並尋求有效的改善方法。  案例分享  45歲上班族女性,長期便祕,靠瀉藥也無法改善? ✧ 中醫調理助她恢復順暢人生 ✧ 王小姐,45歲,是一位忙碌的行政主管。因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近一年來出現嚴重便祕問題,每週僅解便1~2次,且大便乾硬,排便困難,每次需花費20~30分鐘,有時甚至需要使用市售瀉劑才能排出。她表示:「只要一停藥,就又幾天沒辦法排便,腹脹到連衣服都穿不下,整天不舒服。」 王小姐在門診時面色萎黃、語音低微,自述容易疲倦、食慾不佳、伴隨腹脹、四肢無力,排便時常感到「出不乾淨」,脈細弱、舌淡紅、苔薄白。經辨證為 氣虛型便祕 。 經醫師診治後,使用 ꕤ 中藥 補中益氣湯加減,並搭配 ꕤ 每週2次的針灸治療,調理兩週後,王小姐便祕情況逐漸改善,排便頻率回到每2日一次、量足不乾硬,腹脹減輕、精神也變好。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六週後完全停用瀉藥,恢復自然排便,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一、什麼是便祕?從中西醫角度認識它   便祕的定義與常見症狀  便祕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每週少於3次)、大便乾硬、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或需藉助外力(如手指助排或瀉藥)才能解便。部分人雖每日有排便,但質地過硬、過少,也屬於便祕範疇。  造成便祕的常見原因  便祕的成因眾多,可分為生活型態因素、生理功能障礙、疾病相關及藥物影響等幾類,常見原因如下:  飲食因素 :攝取纖維不足(如蔬果、全穀類),水分攝取太少,過度攝取油炸、燥熱或精緻食物。  運動不足 :久坐少動、缺乏核心肌群運動會減緩腸道蠕動。  排便習慣不良 :經常忍便、作息不規律、如廁環境不佳。  精神壓力與情緒困擾 :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影響自律神經,進而抑制腸道活動。  藥物影響 :如止痛藥、抗憂鬱劑、降血壓藥、含鋁製劑等皆可能導致便祕。  年齡因素 :年長者因腸道蠕動減緩、肌力下降、飲食偏清淡,便祕風險較高。  內科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中風後腸道運動功能異常。  中醫觀點補充 :肺與大腸相表裡,脾胃運化失常、肝氣鬱結、腎陽虛衰、津液不足皆可導致腸道傳導功能失常,進而產生便祕。  西醫觀點  從西醫角度來看,便祕可分為原發性(功能性)與次發性兩大類型,成因與處理方式各有不同。 ꕤ  原發性便祕 (最常見),無特定器質性疾病,屬功能性問題,依型態可分為三類:  正常通過型 :排便頻率與腸道蠕動雖正常,但仍常感排便困難、糞便乾硬或有未排盡感,與生活壓力、飲食、排便習慣有關。  緩慢通過型 :好發於年輕女性,腸道蠕動變慢,排便次數減少,易有腹脹感。  排出困難型 :骨盆底肌肉、腹壓與直腸協調不良(如肛門括約肌無法放鬆),導致便意明確卻排便困難,需用力或手指協助。 ꕤ  次發性便祕 ,次發性便祕則由其他疾病或外在因素引起,需針對原發病因治療,常見因素包括:  神經系統疾病 :如帕金森氏症、中風、自主神經病變等  內分泌與代謝異常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精神與心理因素   肌肉系統疾病   腸道與肛門結構異常 :如痔瘡、肛裂等  特殊生理狀態 :懷孕、經前症候群、年老體虛等  藥物副作用 :如止痛藥、含鋁或鈣的制酸劑、鐵劑、鈣片、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抗組織胺等  中醫觀點  中醫對便祕的理解不僅止於腸道問題,更強調臟腑功能與氣機運行之間的平衡。大腸主傳導,與 肺、脾、胃、肝、腎 等臟腑密切相關。當氣機失調、津液不足、血虛失濡、邪熱內結或陽虛寒凝時,都可能導致大腸傳導失常,最終形成便祕。 長期便祕對身體的影響,不可輕忽 ‼︎ 許多人習慣性便祕卻不以為意,甚至仰賴瀉藥長期排便,卻不知這樣的狀況會為身體帶來多重負擔與潛在風險。長期便祕除了造成腹脹不適與生活品質下降外,還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增加大腸癌風險  糞便中可能含有食品添加物、環境毒素與致癌物質,若長時間滯留在腸道,毒素便會反覆刺激腸黏膜細胞,提升大腸息肉、慢性發炎甚至癌變的風險。  加重肝臟負擔  大腸吸收毒素後,這些物質會隨門靜脈進入肝臟進行代謝,若便祕持續,毒素累積量升高,可能導致肝臟解毒功能下降,甚至引發肝功能異常。  引發肛門周圍疾病  乾硬糞便排出困難,常造成痔瘡、肛裂、脫肛等問題。長期用力排便,也可能使骨盆底肌群受損,增加未來排便困難的惡性循環。  誘發大腸憩室與憩室炎  憩室是腸道壁薄弱處因壓力過高而膨出形成的囊袋,便祕者因腸道壓力大,更易形成憩室。當糞便滯留於憩室,便可能發炎、感染,導致腹痛與發燒等症狀。  導致潰瘍或腸穿孔  糞便停留過久,膽汁代謝異常會產生過多酸性物質,可能腐蝕腸壁形成潰瘍,嚴重時甚至導致腸黏膜穿孔,危及生命。  影響皮膚代謝,誘發青春痘與膚況變差  當體內毒素無法正常排出,會影響皮膚代謝與內分泌平衡,造成粉刺、痘痘、膚色暗沉、肌膚粗糙等問題,常見於青春期與女性族群。  其他全身性不適與自律神經失調  長期便祕可能引發頭痛、腹痛、失眠、疲倦、口臭、肩頸痠痛、情緒易怒、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與日常社交。 中醫認為「便祕為標,體質失調為本」,若忽視體內氣機運行與津液代謝的失衡,便祕問題往往會變得慢性、難解。因此 ⛧ 早期調整、根本調理,是維護長期健康的重要關鍵 ⛧  二、中醫觀點:便祕的體質分類與證型  中醫依據病因體質將便祕分為以下幾型:  熱秘型  ▪︎ 大便乾結,口乾口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 常見於熬夜、愛吃燒烤炸辣者。  氣虛型  ▪︎ 排便無力,大便不乾但難出,面色疲憊,氣短自汗,舌淡,脈虛。 ▪︎ 多見於久病、年老體弱者。  血虛型  ▪︎ 大便乾硬,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皮膚乾燥,舌淡少苔。 ▪︎ 多見於產後婦女、年長者。  陰虛型  ▪︎ 大便乾硬、形如羊糞,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 ▪︎ 多見於長期熬夜、慢性病患者。  氣滯型  ▪︎ 排便不暢、脹滿疼痛、易怒、打嗝放屁多,舌苔薄白,脈弦。 ▪︎ 常見於壓力大、情緒鬱結者。  寒秘型  ▪︎ 大便稀薄或不成形、腹部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 多見於虛寒體質、年老者。  特殊型 (產後、術後、年老) ▪︎ 體質多虛,排便困難,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調理。  三、西醫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便祕的診斷  診斷便祕以詢問排便型態與持續時間為主,必要時檢查病史、用藥、理學檢查及腸道功能,以排除器質性疾病。  常見治療方式   生活調整 :增加水分與纖維攝取、規律運動。  藥物治療 :積團劑、軟便劑、滲透性緩瀉劑與刺激性緩瀉劑等四類。  心理與神經調節 :針對壓力型便祕者進行心理治療或神經調節。  四、中醫治療便祕的方法   中藥辨證論治  根據上述六型證型選擇對應方藥:  熱秘 :麻子仁丸、大承氣湯等加減  氣虛 :補中益氣湯合潤腸丸等加減  血虛 :當歸補血湯合潤腸丸等加減  陰虛 :增液湯合麻仁丸等加減  氣滯 :六磨湯、柴胡疏肝散等加減  寒秘 :濟川煎、附子理中湯等加減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灸療法  常用穴位與功效  天樞 :最常使用穴位,研究顯示療效顯著,是功能性便秘針灸方案的核心穴位。  大腸俞、足三里、長強 :常搭配天樞使用,協助調整腸蠕動與提升氣血運行。 根據多篇實證醫學研究, ꕤ 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嚴重慢性便秘。經過八週的針灸治療後,改善程度不亞於服用西藥(Prucalopride),且可以維持較長的療效!對於因為服用西藥而感到不適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替代選擇。  治療週期與建議  急性便祕可短期內緩解,但若為慢性體質型便祕,建議持續調理6~8週以上,並搭配生活習慣改善,以防復發。  五、日常生活與快速舒緩方法   飲食建議   增加食物中纖維的攝取  每日一碗半蔬菜,兩拳頭水果。 纖維的攝取量應逐漸增加,一下子增加太快可能引起腹脹。  增加水分的攝取  體重每公斤 X 30毫升。 例如:50公斤的人每日需攝取1500毫升的水。  增加潤腸食材  如黑芝麻、蜂蜜、白木耳。  避免燥熱食物  如辣椒、炸物。  生活習慣   養成定時如廁習慣  通常建議在起床後或早餐15-20分鐘後固定如廁,進食後大腸蠕動增加(稱為胃-結腸反射),有助於排便;早晨起床後大腸蠕動也會增加  避免長期抑制想排便的感覺   適當運動  如步行、瑜珈、提肛運動  熱敷小腹、腹部按摩助排便   快速舒緩方法   穴位按摩 :天樞、合谷、足三里,每次按壓30秒  腹部順時針按摩 ,刺激腸道蠕動  飲用潤腸茶 ,決明子、火麻仁、桑椹  六、便祕常見Q&A  1. 一天沒上就算便祕嗎? 不一定,只要排便順暢、不感不適、形狀正常,每2-3天一次也屬正常。 2. 便祕可以長期吃瀉藥嗎? 不建議,長期依賴瀉藥會造成腸道蠕動功能退化。 3. 中藥調理多久有效? 急性者數天可見效,慢性者需調理4-8週不等。 4. 情緒會影響排便嗎? 會。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情緒壓抑、焦慮會影響腸道氣機運行。 5. 有哪些中醫茶飲可改善便祕? 可飲用潤腸茶:決明子+火麻仁+桑葉+蜂蜜,早晨空腹飲用效果佳。 6. 便祕會影響皮膚與氣色嗎? 會,宿便堆積可影響體內毒素代謝,導致膚色暗沉、痘痘等問題。  七、中醫觀點下的根本調理與體質改善  中醫強調「治便祕,先調體質」,針對不同年齡、體質、兼症來訂定治療計畫,最終目標是恢復腸道自然蠕動與通暢排便功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 推薦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15 7月, 2025
內科
...

腸胃脹氣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周子雅醫師  案例分享  一名54歲女性患者因腹部悶脹隱痛及腹瀉至西醫就診,服用西藥一週後仍持續腹脹、食慾不振,遂轉至中醫門診求診。 診察發現其脾胃虛弱,舌質淡暗、苔薄白,脈象沉細而濡。投以使用 ꕤ 中藥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之,一週後腹脹疼痛顯著改善,食慾也明顯提升,整體消化狀況大為好轉。 腸胃悶脹,又常被稱為「脹氣」,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腸胃問題。其典型表現為腹部飽脹感、打嗝頻繁、排氣增多,有些人還會感到腸鳴、悶悶不適,甚至伴隨輕微腹痛,常讓人誤以為是單純「吃太多」或「腸胃不好」。 脹氣的發生常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例如進食速度過快、壓力過大、情緒緊繃時,腸胃蠕動可能失調,氣體難以順利排出,就容易出現腹部脹悶的情況。睡眠不足、長期久坐不動、飲食不當(如偏食寒涼、油膩、甜食)也是常見誘因。這類「功能性腸胃問題」雖然不一定伴隨器質性病變,卻常反覆發作造成困擾。 長期的腸胃悶脹不僅會造成食慾減退,更可能引發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當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受影響時,身體能量來源不足,也會連帶影響整體健康與免疫力,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腸胃悶脹絕不只是單純的「小毛病」,而是一個反映 ⛧ 身體內部氣機運行不順、消化功能失衡的重要警訊。除了針對症狀處理外,更應從 ⛧ 飲食習慣、情緒管理與體質調理等方面著手,才能達到根本改善與預防復發的效果。  西醫觀點  腸胃脹氣多與腸道氣體積聚或蠕動異常有關,常見原因可分為:  非病理因素  吞入過多空氣 進食速度過快或邊吃邊說話。 攝取過多易產氣食物 如高纖蔬果、豆製品、高油食物、發酵類食物、乳製品、汽水、啤酒等碳酸飲料。 飲食習慣 暴飲暴食、空腹過久。 生活習慣 長時間久坐或躺臥,腸胃蠕動變慢,導致氣體積聚。 情緒壓力 壓力和焦慮會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干擾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導致消化不良和脹氣。  病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 是最常見的脹氣原因之一,約有75%的脹氣屬於功能性問題。 腸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會導致腹絞痛、脹氣、腹瀉及便秘。 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脹氣不適。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 影響腸道蠕動和吸收。 腸道菌群失衡 壞菌過多可能產生異常氣體。 便秘 糞便積聚在腸道中,也可能增加氣體產生和積聚。 西醫常見的治療為使用消脹藥和增加腸胃蠕動的藥物來促進氣體排出,減輕腹部脹滿。若懷疑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則會建議補充益生菌,以調整腸道菌叢、促進消化功能穩定。此外也需同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從日常生活中改善腸胃壓力、降低脹氣反覆發作的機率。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脹氣的根本在於「氣機失調」、「脾胃運化失常」。氣不運則脹、濕不化則悶、飲食不節則食積阻滯,久則生病。常見證型包括: 脾胃虛弱 ▪︎ 表現為:飲食少納、容易腹脹、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 常用方:選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 肝氣犯脾 ▪︎ 表現為:脹氣易受情緒影響,伴有兩脅不舒、噯氣、煩躁,脈弦。 ▪︎ 常用方:方用柴胡疏肝湯主之。 食積不化 ▪︎ 表現為:吃多消化不良,腹脹脘悶、排氣臭,舌苔厚膩,脈滑。 ▪︎ 常用方:可用保和丸加減治療。 寒濕中阻 ▪︎ 表現為:偏寒性體質,遇冷更脹,腸鳴便溏,舌苔白膩,脈沉遲或弦緩。 ▪︎ 常用方:可用理中湯加減治療。 氣滯血瘀 ▪︎ 表現為:久病氣機不暢,脹痛定點、脘腹脹滿,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 常用方:選用膈下逐瘀湯。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除了中藥治療之外,針灸也是中醫常用來治療脹氣的方法之一。針灸透過調理氣機、和胃理腸,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化解體內滯氣,達到緩解脹氣、消除腹悶腹痛的不適感。 臨床上常選用胃經與腹部的穴位來調理腸胃功能。例如:  足三里 :胃經要穴,有健脾和胃、行氣消脹的作用,是治療腸胃病的常用大穴。  天樞穴 :位於腹部,可疏調大腸功能、緩解腹脹。  內庭穴 :清胃熱、化積滯。  中脘、氣海、水分穴 :位於腹部,有和胃消食、利水消脹、舒緩緊痛的功效。 對於因飲食不當、外感寒濕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脹,常能透過對應方藥迅速緩解。 然若屬於體質型的慢性脹氣,如長期脾胃虛弱、運化不良,則須從調整體質著手,進行中長期的調理。 治療重點在於扶助脾胃、調理氣機,過程需依照個人狀況進行階段性調整方藥,與改善生活作息,漸進式改善腸胃功能,才能達到穩定療效、減少復發的根本目的。  日常生活建議與飲食調理   飲食以清淡、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避免攝取容易產氣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例如豆類、糯米製品、地瓜、碳酸飲料等。 此外,寒涼食物如生菜沙拉、冰品與冷飲,易傷脾胃陽氣,造成寒濕內生,也應適量減少食用。  養成細嚼慢嚥、定時定量習慣  避免狼吞虎嚥或邊吃邊說話,以減少吞入過多空氣。過飽、過餓都會影響腸胃運化功能,也容易加重脹氣。  飯後散步、避免久坐  可促進腸道蠕動。  維持規律作息、情緒穩定  壓力過大、焦慮緊張皆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功能,進而影響腸胃的消化與排氣功能。  腹部按摩  腹部悶脹時可同時搭配腹部按摩或熱敷中脘、水分等穴位來幫助氣機流通、緩解悶塞。  腹脹的常見問題FAQ   1. 吃很少還是會脹氣怎麼辦? 有些人即使進食量不多,仍常感腹脹不適,這可能與脾胃虛弱、氣機運行不暢、腸道蠕動失衡等有關。此類情況可能為虛性腹脹的表現,不見得與食物多寡有關,反而需從體質調理、改善腸胃機能著手。  2. 打嗝、放屁很多是腸胃有問題嗎? 適度打嗝、排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頻率明顯增加,常伴隨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則可能是氣機不暢或腸胃功能失調的表現。情緒緊張、吞氣過多、食物發酵也可能導致這類情形,需進一步觀察與調理。  3. 有推薦改善腹脹的舒緩茶飲嗎? 選用茶飲時應根據個人體質與寒熱屬性搭配, ⛧ 建議諮詢中醫師避免盲目飲用。 ღ 陳皮普洱茶、茯苓山楂茶:健脾消食、促進腸道代謝。 ღ 薑紅棗茶:溫中散寒、適合寒性脹氣者。  4. 檢查正常但常脹氣,中醫可以處理嗎? 當西醫檢查無異常,卻仍反覆出現脹氣困擾時,中醫可透過辨證論治找出體質根源,進行針藥並用的調理。特別對於功能性腸胃障礙、情緒壓力型脹氣等問題,中醫在調整體質與氣機方面具有良好療效。  5. 中醫調理需要多久?會復發嗎? 若屬急性脹氣,多可於數日內見效,但若為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等體質型脹氣,則需4~12週不等的調理期,並且依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調整的速度而異。若能改善並維持良好飲食與作息,則可大幅降低復發機率;反之若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紊亂,仍有可能再度發作。 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反覆脹氣、腸胃不適的患者,他們可能已經試過調整飲食、減少壓力,卻仍然常常覺得肚子悶脹、容易胃氣不順,甚至影響睡眠與情緒。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只是吃太快或壓力大那麼簡單,更深層的原因,往往與整體身體狀態有關。 中醫看待這樣的腸胃問題,不只是針對眼前的不舒服,更會從整體體質來幫忙調整。像是脾胃運化功能較弱、氣血循環不順、內在偏寒或偏虛,都可能讓腸胃變得更敏感,一遇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不舒服。 在治療上,可以透過個人化的調理方式,幫助患者一步步改善體內環境,讓腸胃的消化吸收與氣機流動恢復平衡。除了處方用藥外,門診中也會提供飲食建議與生活調整方向,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照顧好自己,慢慢找回穩定舒適的腸胃狀態。 推薦醫師 周子雅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14 8月, 2025
內科
...

感冒為什麼要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中醫師 在診間常常遇到患者說:「醫生,我上週感冒了,先去看了西醫,症狀改善了,但還有點咳.....」 有非常多患者不知道感冒第一時間也可看中醫,一致都會覺得先把症狀壓下來,再來看中醫,在診間很難花時間好好解釋,所以今天好好來寫。 中醫其實是看急性傳染病開始的,從漢代的傷寒論,到近代的溫病等等,都是在討論急性傳染病的治療。 所以中醫當然可以看感冒!只是思維不太一樣。 西醫治療通常以抗菌,消炎,症狀改善為主,而中醫除了這些思想以外,還會加上固護人體的正氣,也許可以類比成,免疫系統的穩定。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症狀改善不就好了嗎?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需要被教育的,常常急著改善症狀的患者, 沒有把他的疾病病程走完,比如留下肺部深部的痰排不出,或是演變成慢性咳嗽。 更有甚者,變成潛伏的邪氣,中醫稱之為『伏邪』。 而且這些伏邪,又常常是產生一些疑難雜症的病因。這些都會跟免疫系統的失衡有關。 所以當您有感冒症狀時,不妨先看看中醫,好好的了解, 我是不是常常反覆的感冒,又遺留的一些症狀呢? 是否有花時間好好地傾聽身體,而不是急著壓下症狀,繼續趕著工作或為家庭忙碌呢? 前陣子有位23歲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水電工作,感冒喉嚨痛,吃了一個月的抗生素,雖然症狀上看起來都是必要的治療,但一個月後因為產生抗藥性,胃腸道驗出艱難梭狀桿菌,產生持續的腹瀉,需要用後線的萬古黴素治療。 來看診後開立一些清理胃腸道,顧護正氣,調節免疫的中藥,一個月後就改善了精神體力。之後建議他持續調養一到兩個月。  寫這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善待身體,抗生素等藥物必要時還是可以使用,但感冒症狀常常反覆發生,就要考慮是否是伏邪,而不是一味的壓下症狀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8 3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