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張祐甄醫師 在西醫的觀點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的主觀症狀,指的是身體或心理活動能力的降低,常見的主訴通常精神疲倦、身體無力、睡很久依然覺得乏力。這種狀態可能是暫時的生理反應,也可能是潛藏疾病的徵兆。 臨床上,我們會首先區分 急性疲勞 與 慢性疲勞 。 急性疲勞 多與過度勞累、壓力、睡眠不足或感染有關,通常在充分休息後可恢復。 慢性疲勞 則持續超過六個月,休息後無法改善,並伴隨記憶力下降、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等,這類症狀若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可能會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在診斷過程中,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並進行理學檢查,先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如:營養問題、甲狀腺低下、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感染後疲勞、心理相關疾病等。必要時也會安排血液檢查、睡眠檢測、荷爾蒙檢測或影像學檢查。 中醫觀點 在中醫理論中,「疲勞」常歸屬於「虛勞」的範疇,是人體正氣虧損、臟腑功能失調或是外感或勞傷內傷引發內虛所致。醫師會分別對應不同的臨床表現,診斷時重視辨證論治,根據個體體質與病情差異擬定治療方針。 氣虛型疲勞 ▪︎ 多見於久病或勞倦過度者,常見症狀為疲乏無力、語聲低微、氣短懶言、自汗、易感冒等,舌淡苔白,脈虛弱。 ▪︎ 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主治思慮過度、脾氣虛損所致之倦怠乏力。 血虛證疲勞 ▪︎ 常因失血、久病、營養不良引起,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悸失眠、頭暈眼花、四肢無力,女性可能月經量少或經期延後。舌質淡,脈細弱。 ▪︎ 代表方劑: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用於補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之疲倦。 脾虛濕困型疲勞 ▪︎ 常見於喝冷飲者,表現為精神困倦、體倦乏力、胃口不佳、腹脹便溏、四肢沉重,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 ▪︎ 代表方劑:參苓白朮散、霍香正氣散。 肝鬱氣滯型疲勞 ▪︎ 多見於工作壓力大之上班族,主要表現為情緒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悶、疲倦無力但多與情緒波動有關、食慾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代表方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用於因壓力所導致的疲倦。 腎陽虛型疲勞 ▪︎ 長期疲倦,休息無法緩解,且伴隨腰膝痠軟、夜尿多、記憶力減退,畏寒肢冷,舌淡,脈沉細。 ▪︎ 代表方劑:右歸丸、金匱腎氣丸,適合溫補腎陽,適用於寒性疲勞型患者。 陰虛火旺型疲勞 ▪︎ 主要見於久病耗陰或體質虛熱者,表現為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體質。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針灸也是緩解疲勞的治療方式,常見穴位包含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等,隨證加減其他穴位,使身體循環動起來,達到陰平陽秘之效果,針灸療程建議一週2~3次,持續2~4週穩定調理,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 若是針對長期手腳冰冷,易感冒之患者或是臟腑功能逐漸減退的老年人, ꕤ 灸療 可以溫陽補虛,也是極佳的方式之一。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規律的作息,盡量晚上10:30前上床,11:00進入深層睡眠模式。 減少3C使用時間。 增加戶外活動及運動習慣,一週三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 疲勞的常見問題FAQ 睡再多也累,可能是氣虛嗎? 不完全是氣虛,舉例來說最近許多長新冠病人也會有這種情形,需要醫師評估整體狀況去用藥會更好。 慢性疲勞可以靠中醫改善嗎? 中醫強調整體調理,改善體質可獲得明顯效果。 疲勞體質適合吃哪些補品? 黃耆、人參是常見的補氣藥材,但這些藥材依各人體質不同,不一定都適合服用,還是要詢問醫師建議。 中醫調理多久會見效? 一般2~4週可改善,體質穩定約需1~3個月。 西醫檢查正常但還是累,可以找中醫嗎? 當然可以,中醫可從氣血虧損、臟腑功能入手,彌補西醫檢查盲點。 推薦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