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10月起門診表
  • ✿ 丹田灸 ✿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內科

29 7月, 2025

全身浮腫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水腫症狀 

  •  皮膚按壓沒有光澤、彈性 
    正常的皮膚在按壓後會馬上回彈,但因為體內多餘的液體壓迫到皮膚組織,導致按壓後皮膚不會馬上回彈,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按壓深度、皮膚回彈速度,來判斷水腫的嚴重程度。
    ✧ 輕微水腫
    皮膚按壓後下陷只有2毫米,並且立刻回彈。
    ✧ 中度水腫
    皮膚按壓後下陷大約4毫米,數秒內才回彈。
    ✧ 嚴重水腫
    皮膚按壓後下陷大約6毫米,數十秒才回彈,外觀明顯可見下肢腫脹。
    ⛧ 立即就醫
    皮膚按壓後下陷大約8毫米,沒有回彈且下陷秒數超過20秒。
  •  關節僵硬或疼痛 
    因為體內堆積過多額外的液體,導致關節周圍的壓力變大、關節活動度受限,而這些組織液也有可能會去壓迫到神經,引發疼痛。
  •  身體局部或全身發生浮腫 
    好發部位在臉部、四肢,可能會導致眼皮睜不太開、鞋子穿不下、穿著衣物時會感覺到緊繃。
  •  臉部氣色變差 
    引發水腫的原因通常是作息不正常、飲食過鹹、飲酒過量,或是一些內科疾病,過多水分在臉部、眼睛周圍累積,局部的血液循環不佳、新陳代謝速度變慢,組織缺乏足夠的氧氣跟養分,眼皮周圍、臉頰的顏色會變得暗沈,容易給人疲倦、氣色不好的感覺。
  •  排便習慣改變 
    假如肚子突然摸起來硬硬脹脹的、便秘、大便解不乾淨的感覺,有可能是腸道出現水腫的情況,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大腸的循環不佳,導致腸道吸收過多水分,引起發炎反應,也有可能是腎臟功能失常,導致體內液體的平衡失常,影響消化跟排便功能,若腸道水腫引起的症狀一直沒有改善,建議盡快就醫,請醫師確認水腫的原因。
  •  呼吸困難、容易疲倦 
    心臟衰竭常會引起身體水腫,因為心臟無法有效的將血液、氧氣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導致過多的液體堆積在腿部、手部、腹部,不僅外觀看起來是腫脹的,也可能會發生肺部水腫、腸道水腫的症狀,讓人感覺到呼吸困難、疲倦。

 西醫觀點 

水腫引起的原因可以分為很多層面,包含器官功能異常、循環障礙、局部原因,以下是常見的水腫成因:

  •  心臟衰竭 
    心臟的功用是把血液往全身輸送,確保身體的血液循環正常,如果心臟功能出現問題,無法順利的輸送血液,血液較難回到心臟,靜脈中的壓力會上升,血液容易堆積在腹部或下半身,形成水腫。
    左心衰竭主要會影響到肺部,形成肺水腫,引起呼吸困難;右心衰竭會阻礙靜脈回流,容易形成下肢水腫,通常心臟衰竭的水腫在下午過後會更明顯,或是長時間站立活動後,症狀可能會加重。
  •  肝臟功能不佳 
    肝臟負責生成血液中的白蛋白,白蛋白可以維持體內的滲透壓,如果體內的白蛋白不足,容易導致體內血液的滲透壓下降,水分會往血管外面的組織間隙跑,容易形成腹水和下肢水腫,所以如果肝臟功能受損,例如肝硬化或嚴重肝炎,也有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水腫症狀。
  •  腎臟功能不佳 
    腎臟主要處理體內的水分及鈉的平衡,排出身體的多餘液體,當腎功能下降時,例如慢性腎臟病或腎病症候群的患者,腎臟無法有效排出多餘的水分及鈉,導致這些液體在體內堆積,形成下肢、臉部水腫,腎病患者通常還會出現低蛋白血症,進一步加劇水腫的程度。早上出現眼皮或臉部浮腫的情況在腎臟疾病患者中較為常見。
  •  低蛋白血症 
    像上述提到的,體內過低的白蛋白會引起體液往組織間隙跑,形成水腫,常見引起體內白蛋白含量過低的原因除了肝腎疾病之外,也可能會發生在嚴重營養不良或是蛋白質吸收障礙的患者身上。
  •  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 
    毛細血管是體液進出的主要通道,如果毛細血管的滲透壓增加,液體會更容易往組織間隙跑,形成水腫,常見引起毛細血管滲透壓的原因有:
    ✧ 過敏反應
    如蕁麻疹或過敏性血管炎。
    ✧ 燒燙傷
    大面積燒傷會損傷毛細血管管壁,大量液體會從血管內滲出。
    ✧ 感染
    常見的如蜂窩性組織炎或局部感染。
  •  靜脈和淋巴循環障礙 
    正常的情況,身體會透過靜脈和淋巴系統,將組織中的體液回收至血液循環中,因此當這個回收系統出現阻礙時,液體就會累積在組織中,形成水腫,常見的靜脈和淋巴循環障礙如下:
    ✧ 靜脈曲張
    靜脈回流不佳會造成小腿和腳踝持續水腫。
    ✧ 深層靜脈血栓
    深層靜脈血栓會阻礙血液回流,引起同側腿部出現腫脹和疼痛。
    ✧ 淋巴阻塞
    如乳癌手術切除淋巴後,容易導致淋巴液無法排出,容易在手臂形成水腫。
  •  妊娠期或是賀爾蒙改變 
    懷孕時,女性體內的血容量和體重壓力增加,常會出現輕度的下肢水腫,以及月經前,因賀爾蒙的改變,也可能導致體液滯留,出現輕微的水腫症狀。
  •  藥物 
    ✧ 血壓藥:鈣離子阻斷劑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 類固醇
    ✧ 特定賀爾蒙藥物

 中醫觀點 

 水腫定義 

因感受外邪、勞倦內傷,或飲食失調,使津液氣化不利、輸布失常,導致水液滯留,泛溢於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症狀。

 病因病機 

人體的水分代謝跟 三臟有關,「肺主肅降、通調水道」,「脾主運化」,可以溫陽化飲,都是水分代謝相關的路徑,同時也會跟三焦、膀胱有相關。

 病因 

  • 外 感
  •  勞汗當風 
    在勞動流汗時吹到風,因為出汗時毛細孔會張開散熱,而中醫觀點的皮毛、毛細孔跟肺有關,在肺的門戶大開之時,受到風寒、風濕的侵襲,容易使得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受阻,像是肺的宣化氣機、通調水道、皮毛開合的功能,導致汗液無法正常外泄,且肺氣不能正常肅降,水氣下行受阻,外泛於肌膚,引起水腫
  •  水濕浸漬 
    長期處在濕氣重的環境、淋雨、大汗淋漓而不擦乾等等狀況,濕氣會滲注於經絡,壅塞三焦、脾受濕困,導致運化水濕的脾無法正常作用。
  • 內 傷
  •  飲食失節 
    長期飲食失常、飲酒過量、飲冷太過,都可能導致脾失健運,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運化,濕熱就會在體內聚集,引起水腫。
  •  久病勞傷 
    久病、過度勞役、飢餓,會損傷到脾腎,引起脾腎氣虛,脾氣不足以運化水濕,腎陽、腎氣虛弱無法溫化水飲,因此水飲泛溢,形成水腫。

 中醫治療水腫的方法 

  • 中 藥
  • 外 感

▪︎ 症狀:惡風發熱、病程迅速、脈浮。

▪︎ 治療:使用發汗法來治療,如:越婢(加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五苓散。

  • 脾 虛

▪︎ 症狀:脘腹悶脹、食慾不振、精神不濟、大便黏溏等。

▪︎ 治療:使用健脾益氣、溫運脾陽的方式來治療,例如:實脾飲、防己黃耆湯。

  • 腎氣虛、腎陽虛

▪︎ 症狀:常會伴隨腰痠膝軟、怕冷、四肢發冷、夜尿多等症狀。

▪︎ 治療:使用補腎法來治療,例如:真武湯、金匱腎氣丸。

除上述提到的狀況之外,也會依據引起患者水腫的不同原因,例如:心衰竭、慢性腎病變、肝硬化等等,來加減使用藥物,這部分就需要透過醫師來診斷囉!

・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及執行醫療治療行為。

  • 針 灸

依據每個患者的不同證型,在穴位的使用上也會有不同考量:

  •  風寒外襲 風池、外關、合谷。
  •  肺氣虛弱 合谷、靈骨、大白、太淵。
  •  脾虛濕盛 陰陵泉、三陰交、太白、足三里。
  •  腎氣虛弱 腎關、復溜、腎俞。

 預防水腫飲食及生活習慣 

  •  減少鹽分的攝取 
    鹽中的鈉離子容易引起水分的滯留,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每人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建議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尤其是罐頭食品、醃漬物、泡麵等。
  •  增加鉀的攝取 
    鉀離子有助於平衡體內的鈉含量,有助於減輕水腫,因此可以適量攝取含鉀食物,例如:香蕉、菠菜、番茄、紅肉,成人每天攝取約3510毫克的鉀含量即可,倘若攝取過量,有可能衍伸出其他健康問題。
    若有腎功能問題的患者,在增加含鉀食物攝取前,應諮詢醫師的意見,避免損害到腎功能。
  •  適量補充蛋白質 
    如雞蛋、豆腐、瘦肉等,維持體內蛋白質含量,避免白蛋白過少、維持血液滲透壓。
  •  充足的水分攝取 
    雖然水腫是體內液體過多所導致,但每日適量的水分攝取,可以幫助多餘鈉離子及代謝廢物排出,減輕腎臟的負擔,避免水腫加重,但不能以其他飲品,例如:咖啡、茶、含糖飲料來取代水,這樣反而會導致脫水,或身體水分分布不均。
  •  規律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體內的血液和淋巴循環,防止多餘的體液持續堆積在局部。
  •  避免久站、久坐,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 
    久站或久坐會使血液積聚在下肢,導致局部水腫,久坐者,建議每隔40-50分鐘就要起身活動,或是做一些簡單的腿部伸展拉筋,幫助血液回流,而對於久站工作的人,休息時抬高雙腿可以減輕下肢水腫,若狀況允許,高度最好可以高於心臟。
  •  戒酒 
    若是因為肝臟問題引起水腫的患者,最好可以戒酒,避免酒精持續損害肝臟功能,引起更嚴重的水腫。
  •  調整作息,減少壓力產生 
    作息不規律以及長時間的壓力,容易導致體內賀爾蒙的不穩定,以及體內皮質醇的濃度升高,也會導致水腫產生,因此規律的作息及適當的壓力管理、抒發,也能幫助減少水腫的產生。
  •  壓力襪 
    對於容易下肢水腫的人,穿著壓力襪可以幫忙靜脈血液回流,可以預防和減緩腿部的腫脹,因此久坐或久站時可以使用。
  • 若是輕微的水腫,我們平時也可以透過飲用一些茶飲來利水消腫,例如:薏仁水、玉米鬚茶,或是五皮飲(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為基底下去煮的茶飲。

臨床上有許多不同的情況會引起水腫,輕症可以透過飲用一些茶飲就可以消除,重症則需要針藥並治才能控制,因此,找出引起水腫的背後原因才是治療的關鍵之處,像是肝功能失調、腎病症候群就必須先從肝功能、腎功能調整,水腫的治療效果才會好,並非一味的利水消腫,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而鑑別診斷的工作就必須要交給醫師來執行囉!


 水腫的常見問題FAQ 

 1. 水腫是不是體內濕氣太重引起的?

並不完全是的,的確如果脾氣太虛,水濕的運化功能變差,就有可能導致體內的水分輸布不均,濕氣聚集,但水腫也有可能是因為外感風邪、心氣不足、腎陽虛衰所導致,因此治療方式並非單單只有健脾利濕這個方式喔!

 2. 水腫也能靠針灸治療嗎?

可以的,臨床上水腫分為許多不同的證型,像是常見的脾腎氣虛,可以針刺三陰交、陰陵泉、腎關、復溜,若是心氣不足,可以針刺神門、內關等補心氣的穴道,來加強血液的輸送,如果是表氣閉鬱,就可以用合谷、外關、風池等穴道來解表宣肺,門診中其實針灸也是一項治療水腫的好方法。

 3. 水腫喝玉米鬚茶、薏苡仁水,怎麼對於消水腫都沒什麼效果?

就像前面所敘述,水腫分為很多證型,並非只有脾虛濕盛這一種,因此還是要針對患者的證型治療,效果才會好,而且茶飲只是針對輕症水腫的患者一種輔助治療,主要的治療還是要透過服藥及針灸,才會顯效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腸胃脹氣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周子雅醫師  案例分享  一名54歲女性患者因腹部悶脹隱痛及腹瀉至西醫就診,服用西藥一週後仍持續腹脹、食慾不振,遂轉至中醫門診求診。 診察發現其脾胃虛弱,舌質淡暗、苔薄白,脈象沉細而濡。投以使用 ꕤ 中藥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之,一週後腹脹疼痛顯著改善,食慾也明顯提升,整體消化狀況大為好轉。 腸胃悶脹,又常被稱為「脹氣」,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腸胃問題。其典型表現為腹部飽脹感、打嗝頻繁、排氣增多,有些人還會感到腸鳴、悶悶不適,甚至伴隨輕微腹痛,常讓人誤以為是單純「吃太多」或「腸胃不好」。 脹氣的發生常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例如進食速度過快、壓力過大、情緒緊繃時,腸胃蠕動可能失調,氣體難以順利排出,就容易出現腹部脹悶的情況。睡眠不足、長期久坐不動、飲食不當(如偏食寒涼、油膩、甜食)也是常見誘因。這類「功能性腸胃問題」雖然不一定伴隨器質性病變,卻常反覆發作造成困擾。 長期的腸胃悶脹不僅會造成食慾減退,更可能引發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當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受影響時,身體能量來源不足,也會連帶影響整體健康與免疫力,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腸胃悶脹絕不只是單純的「小毛病」,而是一個反映 ⛧ 身體內部氣機運行不順、消化功能失衡的重要警訊。除了針對症狀處理外,更應從 ⛧ 飲食習慣、情緒管理與體質調理等方面著手,才能達到根本改善與預防復發的效果。  西醫觀點  腸胃脹氣多與腸道氣體積聚或蠕動異常有關,常見原因可分為:  非病理因素  吞入過多空氣 進食速度過快或邊吃邊說話。 攝取過多易產氣食物 如高纖蔬果、豆製品、高油食物、發酵類食物、乳製品、汽水、啤酒等碳酸飲料。 飲食習慣 暴飲暴食、空腹過久。 生活習慣 長時間久坐或躺臥,腸胃蠕動變慢,導致氣體積聚。 情緒壓力 壓力和焦慮會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干擾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導致消化不良和脹氣。  病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 是最常見的脹氣原因之一,約有75%的脹氣屬於功能性問題。 腸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會導致腹絞痛、脹氣、腹瀉及便秘。 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脹氣不適。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 影響腸道蠕動和吸收。 腸道菌群失衡 壞菌過多可能產生異常氣體。 便秘 糞便積聚在腸道中,也可能增加氣體產生和積聚。 西醫常見的治療為使用消脹藥和增加腸胃蠕動的藥物來促進氣體排出,減輕腹部脹滿。若懷疑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則會建議補充益生菌,以調整腸道菌叢、促進消化功能穩定。此外也需同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從日常生活中改善腸胃壓力、降低脹氣反覆發作的機率。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脹氣的根本在於「氣機失調」、「脾胃運化失常」。氣不運則脹、濕不化則悶、飲食不節則食積阻滯,久則生病。常見證型包括: 脾胃虛弱 ▪︎ 表現為:飲食少納、容易腹脹、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 常用方:選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 肝氣犯脾 ▪︎ 表現為:脹氣易受情緒影響,伴有兩脅不舒、噯氣、煩躁,脈弦。 ▪︎ 常用方:方用柴胡疏肝湯主之。 食積不化 ▪︎ 表現為:吃多消化不良,腹脹脘悶、排氣臭,舌苔厚膩,脈滑。 ▪︎ 常用方:可用保和丸加減治療。 寒濕中阻 ▪︎ 表現為:偏寒性體質,遇冷更脹,腸鳴便溏,舌苔白膩,脈沉遲或弦緩。 ▪︎ 常用方:可用理中湯加減治療。 氣滯血瘀 ▪︎ 表現為:久病氣機不暢,脹痛定點、脘腹脹滿,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 常用方:選用膈下逐瘀湯。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除了中藥治療之外,針灸也是中醫常用來治療脹氣的方法之一。針灸透過調理氣機、和胃理腸,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化解體內滯氣,達到緩解脹氣、消除腹悶腹痛的不適感。 臨床上常選用胃經與腹部的穴位來調理腸胃功能。例如:  足三里 :胃經要穴,有健脾和胃、行氣消脹的作用,是治療腸胃病的常用大穴。  天樞穴 :位於腹部,可疏調大腸功能、緩解腹脹。  內庭穴 :清胃熱、化積滯。  中脘、氣海、水分穴 :位於腹部,有和胃消食、利水消脹、舒緩緊痛的功效。 對於因飲食不當、外感寒濕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脹,常能透過對應方藥迅速緩解。 然若屬於體質型的慢性脹氣,如長期脾胃虛弱、運化不良,則須從調整體質著手,進行中長期的調理。 治療重點在於扶助脾胃、調理氣機,過程需依照個人狀況進行階段性調整方藥,與改善生活作息,漸進式改善腸胃功能,才能達到穩定療效、減少復發的根本目的。  日常生活建議與飲食調理   飲食以清淡、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避免攝取容易產氣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例如豆類、糯米製品、地瓜、碳酸飲料等。 此外,寒涼食物如生菜沙拉、冰品與冷飲,易傷脾胃陽氣,造成寒濕內生,也應適量減少食用。  養成細嚼慢嚥、定時定量習慣  避免狼吞虎嚥或邊吃邊說話,以減少吞入過多空氣。過飽、過餓都會影響腸胃運化功能,也容易加重脹氣。  飯後散步、避免久坐  可促進腸道蠕動。  維持規律作息、情緒穩定  壓力過大、焦慮緊張皆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功能,進而影響腸胃的消化與排氣功能。  腹部按摩  腹部悶脹時可同時搭配腹部按摩或熱敷中脘、水分等穴位來幫助氣機流通、緩解悶塞。  腹脹的常見問題FAQ   1. 吃很少還是會脹氣怎麼辦? 有些人即使進食量不多,仍常感腹脹不適,這可能與脾胃虛弱、氣機運行不暢、腸道蠕動失衡等有關。此類情況可能為虛性腹脹的表現,不見得與食物多寡有關,反而需從體質調理、改善腸胃機能著手。  2. 打嗝、放屁很多是腸胃有問題嗎? 適度打嗝、排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頻率明顯增加,常伴隨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則可能是氣機不暢或腸胃功能失調的表現。情緒緊張、吞氣過多、食物發酵也可能導致這類情形,需進一步觀察與調理。  3. 有推薦改善腹脹的舒緩茶飲嗎? 選用茶飲時應根據個人體質與寒熱屬性搭配, ⛧ 建議諮詢中醫師避免盲目飲用。 ღ 陳皮普洱茶、茯苓山楂茶:健脾消食、促進腸道代謝。 ღ 薑紅棗茶:溫中散寒、適合寒性脹氣者。  4. 檢查正常但常脹氣,中醫可以處理嗎? 當西醫檢查無異常,卻仍反覆出現脹氣困擾時,中醫可透過辨證論治找出體質根源,進行針藥並用的調理。特別對於功能性腸胃障礙、情緒壓力型脹氣等問題,中醫在調整體質與氣機方面具有良好療效。  5. 中醫調理需要多久?會復發嗎? 若屬急性脹氣,多可於數日內見效,但若為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等體質型脹氣,則需4~12週不等的調理期,並且依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調整的速度而異。若能改善並維持良好飲食與作息,則可大幅降低復發機率;反之若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紊亂,仍有可能再度發作。 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反覆脹氣、腸胃不適的患者,他們可能已經試過調整飲食、減少壓力,卻仍然常常覺得肚子悶脹、容易胃氣不順,甚至影響睡眠與情緒。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只是吃太快或壓力大那麼簡單,更深層的原因,往往與整體身體狀態有關。 中醫看待這樣的腸胃問題,不只是針對眼前的不舒服,更會從整體體質來幫忙調整。像是脾胃運化功能較弱、氣血循環不順、內在偏寒或偏虛,都可能讓腸胃變得更敏感,一遇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不舒服。 在治療上,可以透過個人化的調理方式,幫助患者一步步改善體內環境,讓腸胃的消化吸收與氣機流動恢復平衡。除了處方用藥外,門診中也會提供飲食建議與生活調整方向,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照顧好自己,慢慢找回穩定舒適的腸胃狀態。 推薦醫師 周子雅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14 8月, 2025
內科
...

感冒為什麼要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中醫師 在診間常常遇到患者說:「醫生,我上週感冒了,先去看了西醫,症狀改善了,但還有點咳.....」 有非常多患者不知道感冒第一時間也可看中醫,一致都會覺得先把症狀壓下來,再來看中醫,在診間很難花時間好好解釋,所以今天好好來寫。 中醫其實是看急性傳染病開始的,從漢代的傷寒論,到近代的溫病等等,都是在討論急性傳染病的治療。 所以中醫當然可以看感冒!只是思維不太一樣。 西醫治療通常以抗菌,消炎,症狀改善為主,而中醫除了這些思想以外,還會加上固護人體的正氣,也許可以類比成,免疫系統的穩定。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症狀改善不就好了嗎?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需要被教育的,常常急著改善症狀的患者, 沒有把他的疾病病程走完,比如留下肺部深部的痰排不出,或是演變成慢性咳嗽。 更有甚者,變成潛伏的邪氣,中醫稱之為『伏邪』。 而且這些伏邪,又常常是產生一些疑難雜症的病因。這些都會跟免疫系統的失衡有關。 所以當您有感冒症狀時,不妨先看看中醫,好好的了解, 我是不是常常反覆的感冒,又遺留的一些症狀呢? 是否有花時間好好地傾聽身體,而不是急著壓下症狀,繼續趕著工作或為家庭忙碌呢? 前陣子有位23歲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水電工作,感冒喉嚨痛,吃了一個月的抗生素,雖然症狀上看起來都是必要的治療,但一個月後因為產生抗藥性,胃腸道驗出艱難梭狀桿菌,產生持續的腹瀉,需要用後線的萬古黴素治療。 來看診後開立一些清理胃腸道,顧護正氣,調節免疫的中藥,一個月後就改善了精神體力。之後建議他持續調養一到兩個月。  寫這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善待身體,抗生素等藥物必要時還是可以使用,但感冒症狀常常反覆發生,就要考慮是否是伏邪,而不是一味的壓下症狀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8 3月, 2024
內科
...

疲勞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張祐甄醫師 在西醫的觀點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的主觀症狀,指的是身體或心理活動能力的降低,常見的主訴通常精神疲倦、身體無力、睡很久依然覺得乏力。這種狀態可能是暫時的生理反應,也可能是潛藏疾病的徵兆。 臨床上,我們會首先區分 急性疲勞 與 慢性疲勞 。 急性疲勞 多與過度勞累、壓力、睡眠不足或感染有關,通常在充分休息後可恢復。 慢性疲勞 則持續超過六個月,休息後無法改善,並伴隨記憶力下降、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等,這類症狀若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可能會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在診斷過程中,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並進行理學檢查,先排除其他明確病因,如:營養問題、甲狀腺低下、肝腎功能障礙、糖尿病、感染後疲勞、心理相關疾病等。必要時也會安排血液檢查、睡眠檢測、荷爾蒙檢測或影像學檢查。  中醫觀點  在中醫理論中,「疲勞」常歸屬於「虛勞」的範疇,是人體正氣虧損、臟腑功能失調或是外感或勞傷內傷引發內虛所致。醫師會分別對應不同的臨床表現,診斷時重視辨證論治,根據個體體質與病情差異擬定治療方針。 氣虛型疲勞 ▪︎ 多見於久病或勞倦過度者,常見症狀為疲乏無力、語聲低微、氣短懶言、自汗、易感冒等,舌淡苔白,脈虛弱。 ▪︎ 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主治思慮過度、脾氣虛損所致之倦怠乏力。 血虛證疲勞 ▪︎ 常因失血、久病、營養不良引起,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心悸失眠、頭暈眼花、四肢無力,女性可能月經量少或經期延後。舌質淡,脈細弱。 ▪︎ 代表方劑: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用於補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之疲倦。 脾虛濕困型疲勞 ▪︎ 常見於喝冷飲者,表現為精神困倦、體倦乏力、胃口不佳、腹脹便溏、四肢沉重,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膩。 ▪︎ 代表方劑:參苓白朮散、霍香正氣散。 肝鬱氣滯型疲勞 ▪︎ 多見於工作壓力大之上班族,主要表現為情緒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悶、疲倦無力但多與情緒波動有關、食慾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代表方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用於因壓力所導致的疲倦。 腎陽虛型疲勞 ▪︎ 長期疲倦,休息無法緩解,且伴隨腰膝痠軟、夜尿多、記憶力減退,畏寒肢冷,舌淡,脈沉細。 ▪︎ 代表方劑:右歸丸、金匱腎氣丸,適合溫補腎陽,適用於寒性疲勞型患者。 陰虛火旺型疲勞 ▪︎ 主要見於久病耗陰或體質虛熱者,表現為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失眠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體質。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針 灸  針灸也是緩解疲勞的治療方式,常見穴位包含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等,隨證加減其他穴位,使身體循環動起來,達到陰平陽秘之效果,針灸療程建議一週2~3次,持續2~4週穩定調理,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 若是針對長期手腳冰冷,易感冒之患者或是臟腑功能逐漸減退的老年人, ꕤ 灸療 可以溫陽補虛,也是極佳的方式之一。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規律的作息,盡量晚上10:30前上床,11:00進入深層睡眠模式。 減少3C使用時間。 增加戶外活動及運動習慣,一週三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  疲勞的常見問題FAQ   睡再多也累,可能是氣虛嗎?  不完全是氣虛,舉例來說最近許多長新冠病人也會有這種情形,需要醫師評估整體狀況去用藥會更好。  慢性疲勞可以靠中醫改善嗎?  中醫強調整體調理,改善體質可獲得明顯效果。  疲勞體質適合吃哪些補品?  黃耆、人參是常見的補氣藥材,但這些藥材依各人體質不同,不一定都適合服用,還是要詢問醫師建議。  中醫調理多久會見效?  一般2~4週可改善,體質穩定約需1~3個月。  西醫檢查正常但還是累,可以找中醫嗎?  當然可以,中醫可從氣血虧損、臟腑功能入手,彌補西醫檢查盲點。 推薦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發佈日期15 8月, 2025
內科
...

頭暈目眩怎麼辦?搞懂眩暈,安心又放心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佩蓁醫師 「醫師,我頭好暈!」這句話在診間裡屢見不鮮。但所謂的「暈」,每個人的感受卻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天旋地轉,有人感到輕飄飄,或像是腳底踩在棉花上不踏實,甚至視線模糊、站不穩。 其實,眩暈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關鍵在於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暈」的感覺。 【 眩暈的原因 】 ▪︎ 最常見的是內耳的平衡系統出了問題,例如: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或前庭神經炎⋯等,這類屬於「周邊性眩暈」,往往在起床、彎腰等姿勢改變時突然發作,會出現短暫天旋地轉的感覺,休息一下就會緩解,部分患者還會伴隨耳鳴或聽力變化。 ▪︎ 有趣的是,情緒與壓力其實也可能是導火線。不少人在生活壓力大、焦慮緊繃時,會出現「輕飄飄」的頭暈感,甚至伴隨心悸、胸悶或頭痛。 ▪︎ 此外,姿勢性低血壓、貧血、脫水或某些藥物副作用,也可能造成頭暈的感覺。有些患者經過詳細檢查後,仍無法明確歸因,這類情況約佔所有眩暈個案的一成左右。  ⛧ 什麼時候的眩暈需要特別警覺呢?  ‼︎ 如果眩暈來得又急又劇烈,還伴隨看不清楚、複視、講話變得不流利、肢體活動異常、臉歪嘴斜、嘔吐不止或突然意識模糊,很可能是腦部病變的警訊,例如:腦中風或腦瘤,需立即就醫處理。‼︎  【 中醫角度看眩暈 】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眩暈多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黃帝內經》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肝氣鬱結或肝火上亢可致內風,引發眩暈。 此外,氣血虛弱導致腦部供應不足、或脾虛生痰造成痰濁上擾,也常見於臨床。 中醫會根據體質進行個人化診治,使用 內服藥物、針灸、拔罐 治療。 平時也可以透過 按摩特定穴位來紓緩 ,例如:百會、風池、內關⋯等,都能 幫助改善氣血循環與平衡感   【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日常生活中,預防眩暈的發生也很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都是基本功。 飲食方面,三餐均衡,避免過油、過辣、過甜,能減輕肝火與痰濕的負擔。 若能培養靜坐或太極⋯等緩和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也有助於情緒穩定、腦部放鬆,從而降低頭暈發作的機率。 眩暈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找到背後的真正問題,才是改善的關鍵。 如果你經常感到暈眩,請不要輕忽,也別急著自己下診斷,適時求助專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穩住健康 推薦醫師 莊佩蓁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14 5月, 2025
內科
...

鼻子過敏也可以看中醫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李長鴻中醫師 【 中醫可以治療鼻子過敏嗎? 】 「老是打噴嚏、流鼻水、清喉嚨,真的很難受,不知怎樣才能停止?」 過敏雖然不會致命,但是發作起來卻要人命。隨著生活環境改變,細懸浮微粒(PM 2.5)的威脅,使得過敏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臺灣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約為30-50%。 常用的中藥方劑如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補中益氣湯等,均被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調節免疫的功能且可改善鼻部症狀。 此外,中醫的三伏貼,可說是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好幫手,其原理為利用特定節氣(三伏天)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來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研究顯示中醫的三伏貼治療可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數量及抑制IgE(免疫球蛋白E)的效果,從而改善過敏性鼻炎等症狀。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為何會鼻子過敏呢? 】 中醫將過敏性鼻炎的成因歸類為內、外因兩個層面: ꕤ 內 因 多以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 ꕤ 外 因 則多以風邪、異氣之邪(如細菌、病毒、黴菌、溫濕度變化等)侵襲鼻竅所致  肺氣虛  這種體質的患者往往一早起床,稍微吹到風就噴嚏連連、鼻水不停,經常感冒。臨床上,中醫治療這類患者的策略多以補氣固表、祛散風寒為主,像是玉屏風散、小青龍湯等方藥。  脾氣虛  這類患者通常體力、胃口都不好,過敏發作時鼻塞鼻脹明顯、鼻涕清稀而且量特別多,此外也常容易腹瀉,若是兒童患者還可能合併生長發育遲緩(長不高、長不胖)等問題。中醫師常選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方藥來補氣健脾、燥濕化痰。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腎氣虛  本類患者年紀通常較大,或是從剛出生就開始出現過敏症狀的患兒,特點是手腳冰冷,以及早晚或遇冷空氣時鼻過敏症狀(尤其是鼻癢、鼻水)發作得特別嚴重。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八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等方藥來溫補腎陽。  肺熱型  這類患者通常伴隨容易口乾舌燥,常在悶熱天氣時發作。治療策略多以疏風散熱,宣肺通竅,臨床上中醫師常選用辛夷清肺湯、蒼耳散等方藥。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日常保健 】 注意保暖,尤其剛起床時要多加衣物,到公共場合最好配戴口罩。 避免接觸花草及油煙粉塵,棉被、衣物要多拿去戶外曝曬避免塵蟎黏附。 應避免生冷飲料,忌食辛辣、燥熱、燒烤或油炸等刺激類食物。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睡眠充足。 推薦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陳玟晴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01 5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