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 三伏貼 ✿ 冬病夏治 ✿ 三伏貼的介紹與注意事項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5月起門診表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內科

06 2月, 2025

失眠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中醫師

現代生活節奏緊張,失眠成了相當普遍的困擾,長期失眠對工作、健康和生活品質都會帶來負面影響,讓我們來了解何謂失眠,並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來面對。

【 失眠定義 】

失眠是睡眠週期的質與量受到干擾而出現:

夜間難以入睡(超過30分鐘)

睡眠中斷頻繁醒來(次數超過2次或超過30分鐘還無法再入睡)

清晨比預定時間早醒且醒來後難以再睡

伴隨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煩躁、憂鬱等情緒改變情形,症狀持續數天或數週,但少於三個月,屬於短期失眠
一週內有三天以上出現上述失眠症狀,持續時間超過三個月,即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多能找到誘發原因,如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慢性失眠通常原因較複雜。

【 失眠成因 】

  •  心理因素 

心情太興奮或憂鬱、工作焦慮、過度擔心睡眠的減少及失眠的後果等。

  •  環境因素 

溫度過高或過低、環境中噪音、光線太亮、蚊子叮咬等。

  •  刺激性食物 

咖啡、茶、可樂、香菸。

  •  不良習慣 

白天過度長時間的補眠、習慣在床上從事其他活動如:看電視、進食等。

  •  生理時鐘的改變 

輪班工作、旅行中的時差。

  •  生理因素 

· 精神疾病,如: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其他睡眠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 疼痛性的疾病,如:頭痛、胃痛、關節痛等。
· 心肺疾病、甲狀腺亢進、夜間頻尿或停經等。

  •  藥物因素 

利尿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

【 中醫觀點 】

《靈樞·大惑論》:「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中醫認為睡眠與陰陽平衡有關,當身體氣血、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導致陽不入陰,心神被擾而出現失眠的症狀。

失眠的中醫治療,臨床上會依照患者的症狀表現,辨別主要失調的臟腑虛實,藉由  內服中藥 、 針灸 、 耳穴貼壓  等方法,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進而改善睡眠狀態。

【 非藥物治療 】

  • 生活作息要規律:保持規律而固定的就寢及起床時間。
  • 睡前不吸菸、不喝酒或含咖啡因之物質,如:茶葉、咖啡、可樂等。
  • 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
  • 佈置良好的睡眠環境,隔絕光線、抑制噪音、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
  • 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如:泡溫水澡、聽輕柔的音樂、冥想,切忌睡前做劇烈活動。
  • 不在床上做睡覺以外的事,如:滑手機、看書、看電視或吃東西、思考事情。
  • 若躺床30分鐘仍無睡意,即須起床離開床舖及房間,聽舒眠音樂及看些放鬆的電視節目,待有睡意時再回房間躺床。

失眠的治療,醫師會透過了解患者生活上、睡眠上各個成分做分析,確認造成睡眠問題的原因,藉由失眠原因的排除,配合個體化辨別身體失衡臟腑,給予相應的中醫治療,加上飲食、生活習慣、認知行為等非藥物的調整,大多能獲得改善。

若有失眠症狀的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診斷,良好的睡眠除了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同時也進行細胞修復代謝、平衡身體的免疫機能,增加抗病力

推薦醫師

其他相關文章
內科
...

中暑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 炎炎夏日的診間,患者在被號完脈後,有很大的機率會被醫師診斷體內含有暑熱,不論患者的主訴是頭暈、頭痛、睡眠障礙、低燒,都有可能是暑熱所導致,但患者常常會說:「可是醫生,我平常工作的地方都有開冷氣」、「可是醫生,我很少在曬太陽,怎麼還會中暑?」 其實,會中暑不完全是要持續待在大太陽底下才有可能發生的,所處空間透不透氣、濕度高不高,是不是從炎熱的戶外突然進入低溫的冷氣房,都有可能是中暑的關鍵。 【 中暑定義與常見症狀 】 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功能失常,導致無法快速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頭暈、頭痛、疲倦、口乾、肌肉痙攣、嘔吐、反胃、渾身不對勁、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 中樞神經異常 ⛧ 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以嚴重的中暑症狀來說,可以分為 熱痙攣、熱衰竭跟熱射病。  熱痙攣 :大量出汗會導致身體水分及電解質失衡,造成肌肉痙攣。  熱衰竭 :血壓下降,體溫上升至38℃至39℃,全身狀況開始變差。  熱射病 :若核心體溫升高至40℃,體溫調節中樞會被破壞,失去散熱功能,中暑者會出現神志障礙,以及多重器官的衰竭,死亡率高達40%以上。  中暑的高風險族群   嬰幼兒 :因為嬰幼兒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所以如果水分補充不及,或是所在環境溫度、濕度過高,容易中暑。  65歲以上的長者 :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需要加倍小心。  慢性病患者 :例如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腎臟病的患者,散熱功能較差,且不易排汗,因此對環境溫度的調節功能較差。  服用特定藥物 ,例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能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① 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因為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來不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 ② 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而造成熱傷害。  過重的人 :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使產熱增加,會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 西醫觀點與處理方式 】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37℃,主要依靠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體溫調節中樞透過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當外界的溫度比體內溫度高時,身體藉由傳導及輻射散熱的效果會變差,此時主要靠流汗蒸發及對流散熱,而濕度高低也會影響汗水蒸發的速度,「熱」來自人體對於溫度的感受,而「悶」則是人體對濕度的感受,因此,☀ 艷陽高照之下需要同時注意溫度和濕度,有時溫度看似沒有很高,但濕度過高的話一樣會為人體帶來熱傷害。  急救處置方式   蔭涼 :把患者移動到陰涼通風處,可以選擇有遮蔽物的安全、陰涼處進行下一步驟,並且保持通風。  脫衣 :有時候患者的衣服穿得太緊,或不夠透氣,導致熱傷害發生,此時需要鬆解患者的衣物,並讓患者平躺休息。  散熱 :對於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其方法包括:  ① 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面部要在水面上),經由冷水的降溫,是目前認為最有效、最快的降溫方法。  ② 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多餘的衣物後,可以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促進蒸發以加強散熱。  ③ 可以在手臂、腋窩、頸部、膕窩等表皮血流豐富處放置冰袋,以加強降溫。  喝水 :前提是需要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嗆到。 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使患者體內的電解質與水分可趨於平衡。  送醫 :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處理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或自我逞強的情形發生,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該重複做前面四個步驟。  預防重點   保持涼爽  ① 穿著輕薄、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②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直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③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冷氣、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冷氣空調降溫,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④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或空間內。  補充水分  ①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若有醫囑限制飲水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②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至少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 ③ 可適量食用水分含量較多的蔬果。 ④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含有大量糖份的飲料,或是利尿的飲料,例如:咖啡、茶飲,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⑤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腸胃不適。  提高警覺  ① 於室內擺放溫度計及濕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濕度,避免室內溫度及濕度過高造成散熱不及、身體不適。 ② 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避免在氣溫過高時安排戶外活動。 ③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乳、戴帽子以及太陽眼鏡遮陽。 ④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精神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 中醫觀點 】 中暑是暑邪內侵,是有季節性的。症狀表現呈現熱象,例如高熱、口乾、尿少、心煩,嚴重甚至會神昏痙厥、四肢抽搐,大汗出或是無汗可出,脈洪大而數。由於中暑的熱象明顯,容易耗傷津液與元氣,因此也會出現疲倦乏力、頭暈身重,舌苔乾燥,脈細數或虛大等表現。 其中,中暑約略可以分為兩種型態, ☀ 陽暑 與 ༄ 陰暑 。  ☀ 陽暑是指因為民眾在炎熱的天氣或環境下活動、工作,導致暑熱大量進入人體,人體會大量流汗來散熱,但如果天氣過於炎熱、在酷熱的環境下待太久,或是沒有適當補充水分,就會導致體內的暑熱來不及排出,身體的水分、鹽分也會失去平衡,進而產生中暑的症狀。  ༄ 陰暑是現代人常見的中暑型態,因為急劇的溫差,例如從炎熱的室外走到冷氣房中,或是一下子用冷水沖身體、電風扇直吹人體,原本毛細孔應該張開來散熱,但因為氣溫突然降低,使得毛孔收縮,體內的暑熱無法藉由皮膚散熱,而留滯在身體中,會出現汗流不出來、疲倦頭痛、噁心反胃、腹瀉等類似中暑感冒的症狀。  病因   暑熱內襲   濕熱內蘊 :暑熱和濕氣夾雜,閉鬱在體內。  飲食不當 :突然大量的飲用冰開水、冷飲,或是平時嗜食辛辣、燥性強烈的食物、辛香料,會讓腸道的濕熱加重,更容易引動暑邪。  體質虛弱 :表氣較虛弱的人在毛細孔開合的調節上會比較差,因此在調節體溫、抵擋暑熱入侵的功能也會比一般人來的弱;除此之外,因為調節體溫需要靠流汗,平時氣陰兩虛的人,在大量流汗的情況下,因為陰虛的關係,身體的津液補充速度會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常,而且大量的陰液流失也會伴隨身體正氣耗損,因此原本就氣虛的人會變得更疲倦、頭會更暈。  常見症狀分型與方劑  暑熱內襲 ▪︎ 表現為:口乾舌燥、身熱、煩躁、大汗出、脈洪大。 ▪︎ 常用方:清暑益氣湯、竹葉石膏湯、白虎加參湯、新加香薷飲。 濕熱內蘊 ▪︎ 表現為:頭重頭暈、身體重著、腹脹腹瀉、反胃噁心、大便軟黏。。 ▪︎ 常用方:甘露消毒丹、三仁湯、藿香正氣散。 氣陰兩虛 ▪︎ 表現為:疲倦乏力、頭暈、口渴飲水無法緩解、汗流不暢或汗流不出。 ▪︎ 常用方:生脈散。 ・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及執行醫療治療行為。  針灸穴位 :魚際、合谷、大椎、曲池、外關。  點刺放血 :少商、大椎。 ・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及執行醫療治療行為。  治療週期 :以中醫門診來說,大多屬於輕症的中暑患者,通常只要 ꕤ 服用中藥 及 ꕤ 針灸 ,大多能在一至二次的治療中明顯感受到中暑症狀的緩解,但後續在清除濕熱或是補益氣陰的部分,則會依每位患者的體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配合,而有治療時間長短的不同,但多數能在一至三個月的密集治療中顯著改善。  日常預防與養生建議   飲食調整  ① 平時患者可適量飲用桑椹汁、蓮藕茶、綠豆湯、甘蔗汁等飲品來清熱袪暑。 ② 同時需要避免烤炸辣、刺激油膩的食物,避免腸道濕熱的鬱積,也不能亂吃補品導致上火。 ③ 就算在炎熱的夏天,也要避免大量飲用冰冷的飲品,以防腸胃的正氣受到損害。 ④ 夏季茶飲推薦:在家可以泡香薷茶、荷葉茶、薄荷茶來祛暑。  生活習慣  ① 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穿著輕薄寬鬆、淺色的衣物,在氣溫較高時待在陰涼通風的空間。 ② 家裡有浴缸可以泡澡的民眾,可以在浴缸中放入38-40℃的溫水,將身體泡入水中,等水溫漸漸變涼時,便可將體內的暑熱帶出。 ③ 平常若突然有中暑的感覺,也可以用兩指在自己的眉心輕捏,如果有中暑的人,會在眉心捏出痧,中暑症狀也會得到緩解。  5個中暑的常見問題 Q&A   1. 中暑當下除了喝水,還能怎麼緩解? 需要依患者當下的狀況判斷,如果患者屬於輕度中暑,先將患者帶至陰涼處平躺休息,寬鬆衣物、保持通風,往患者身上灑水、放置冰袋以利降溫,並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除此之外,可以透過針刺特定穴位,或是在特定穴位放血、刮痧,讓暑熱透出來;但如果患者出現意識改變、神智不清的狀況,必須立即送醫,並重複蔭涼散熱、補水、補電解質的步驟。  2. 夏天常頭痛、昏沉,是中暑前兆嗎? 是有可能的,有中暑前兆的患者,常會有頭昏、頭痛、全身無力、皮膚烘熱、提不起精神、渾身不對勁的症狀,甚至可能會影響到睡眠品質,但頭痛、昏沉是很廣泛的症狀,是不是中暑前兆還是要由醫師鑑別診斷喔。  3. 體質虛寒的人也會中暑嗎? 也是會的,體質虛寒是屬於體質的範疇,但身體還是會被外邪,也就是暑熱所侵擾。  4. 有哪些茶飲能日常保養防中暑? 香薷茶、荷葉茶,或是透過診所煎煮清暑益氣茶、生脈茶。  5. 中醫能預防重複中暑體質嗎? 可以,我們透過服用清解暑熱的藥物,持續將身體的暑熱透發出來,避免暑熱在身體累積超過身體的閾值,而爆發中暑症狀,並配合益氣養陰的藥物,讓皮膚腠理的開合疏瀉功能正常,能抵禦暑邪的侵擾,養陰使身體的津液充足,能夠調節暑熱灼傷身體陰液的特性。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發佈日期08 7月, 2025
內科
...

胃食道逆流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林芳華醫師   你會感覺胸口有灼熱或口中有酸水?飯後經常清喉嚨? 喉嚨嘶啞感?半夜咳嗽醒來嗎? 以上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現代常見文明病之一,除了因逆流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嚴重更可能出現食道併發症(如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纖維化、食道狹窄),或進展成巴瑞特食道(食道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何謂胃食道逆流?  連接食道和胃部的賁門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酸、消化液和胃裡的食物逆流入食道下端,造成一系列逆流症狀或食道黏膜組織損傷。  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  典型症狀: 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液 非典型症狀: 胸口疼痛,若疼痛放射到頸、肩、背、耳後(需排除心臟疾病) 喉嚨有異物感,慢性清喉嚨 聲音沙啞 飯後或躺下時咳嗽或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胸部X光正常 胃食道逆流問題,除了典型症狀表現,臨床上常以非典型等多種樣貌呈現,需由專業合格的醫師根據您整體症狀表現,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潛在的其他問題,進而確立診斷。  中醫觀點  從中醫理論來看,胃食道逆流臨床上常見的原因主要有: 1. 飲食不節:三餐不定時、吃飯速度過快、暴飲暴食、偏好易造成逆流的食物,例如: 高脂肪食物(如:炸物、肥肉、起士、高脂乳製品) 酸性食物(如:檸檬、鳳梨、奇異果等) 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 巧克力等) 酒 2. 情志失調:情緒或壓力,導致自律神經調控失常,影響脾胃功能。 3. 脾胃氣虛:長期胃病或先天脾胃較虛弱。  生活型態調整  避免穿過緊的衣物、避免暴飲暴食、維持排便順暢、過重患者須減重,以降低腹腔壓力。 進食後3小時內避免完全平躺,可墊枕頭讓床頭高 15-20 公分;睡前3小時勿進食。 避免上述刺激性飲食,降低胃食道交界處括約肌的鬆緊度。 戒菸 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胃食道逆流的中醫治療  透過望聞問切,找出臟腑功能失衡的原因,加上每個人的體質偏性,更細緻且客製化的使用中藥或針灸治療;搭配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臨床上大部分都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推薦醫師 林芳華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發佈日期03 1月, 2024
內科
...

好好過冬日養生心法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陳苡涵醫師 過了二十四節氣的 ❄ 大雪 ❄,冬日的涼風和天氣的起伏也讓不少患者開始覺得適應不良,過去累積在身體裡的弱點也隨著氣候的轉變逐漸浮現出來。 而我們始終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外界的變化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病毒的種類也一直在更新,但我們能夠強壯自己的正氣,就像擁有防護罩,不讓外界的變動太輕易地影響到自己的身心。 而依循著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會是一個收斂、閉藏、含蓄、等待的季節。   冬日在日常作息上可以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早 睡 晚 起  冬天是一個儲蓄能量的季節,白晝的時間也比較短,因此應比其他季節更需要拉長睡眠或休息時間,並等待陽光出現再出門活動。  去 寒 就 溫  盡量包覆身體肌膚,保持身心溫暖,不飲食涼性食物。  不過度流汗  汗孔大開除了會散失較多的熱量外,也較可能使風、寒邪有侵入身體的機會。  維持心神的收斂  保持平和的情緒和收斂自己的心神,不過度激動、興奮、躁進。 冬日的日常穿衣也有三大守則—包脖子、蓋肚子、穿襪子  頸後區域   防風金三角—風池穴、大椎穴  建議穿著微高領的上衣、出門圍輕薄絲巾或是穿著可完全覆蓋後頸及頭枕部的連帽上衣或外套。  腹部區域   藏陰養陽區—關元穴、命門穴  不宜穿著露肚子或是小蠻腰的短版上衣,可以選擇較高腰的褲子溫暖包覆住肚臍以下的關元命門區。  足部區域   護腎固本區—湧泉穴、然谷穴、太谿穴  除了平常出門,睡覺時也記得為自己穿上高過腳踝的長襪,維持四肢末梢的溫暖,心臟就不會如此費力。 冬日飲食上的禁忌? 冬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大部分人會想到麻油湯、薑母鴨等進補類型食物,然而在地處悶熱的台南,許多患者的體質多為虛火上炎,若無節制地飲食不適合自己的進補食物,可能會讓體內的一把火越燒越大,造成睡眠障礙、耳鳴、頭痛等不適症狀。 於是飲食上的宜忌及份量上的拿捏仍建議由醫師評估並根據個人體質給予適當建議才是最安全的。 我們一起依循以上這些原則,健健康康過個美好冬日吧 推薦醫師 陳苡涵 醫師

發佈日期03 1月, 2024
內科
...

顏士展醫師衛教系列~電扇與循環扇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醫師 春天的天氣變化很大,忽冷忽熱,清明節過後,時節會慢慢邁入夏天,家中的電扇們洗乾淨準備上工囉! 「吹電扇 ༄ 」也是有眉角要注意的喔,電扇的風千萬不可以直接朝著腳底吹!尤其是睡覺的時候。 【 為什麼不能直吹電扇呢? 】 ✦ 腳底有湧泉穴,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道。 ✦ 風為百病之長(ㄓㄤˇ),風是所有病邪裡面,最需要注意的危害。 ༄ 電風扇直接朝著腳底吹,雖然很快就會感到涼爽,但是涼涼的風也會沿著經絡直接進到腎裡面,造成腎越來越虛冷。 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容易有不適症狀: ✦ 下半身酸痛、腰酸、膝蓋酸、水腫 ✦ 女性的婦科疾病:白帶、痛經、經期不順等 在診間裡,有許多腎虛的病人在吃藥和針灸治療後,其改善狀況卻沒有預期中好,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大部分都有一個共通點:「睡覺的時候,習慣讓電風扇 ༄ 從腳底吹向身體。」 請他們改變這個生活習慣之後,下次回診就發現腎虛的狀況居然改善許多,才發現,生活習慣是潛移默化的在影響著身體的。 【 電風扇要怎麼吹才養生呢? 】 風對著牆壁或天花板,讓風反彈過來,整個空間中有流動的氣流即可,像近幾年流行的循環扇就相當適合,循環扇的風不強但是可以吹很遠。 電扇請不要直直對著人體吹,不可太貪涼。 ☀ 如果天氣十分炎熱,就會建議開啟冷氣,設定在26-28度,搭配以上的電扇吹法,寧可開啟適當溫度的冷氣,也不要將電風扇直直吹著人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9 5月, 2025
內科
...

流行性感冒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佩蓁醫師 76歲阿秀阿姨,前幾天跟好友們聚會,席間有一名友人咳嗽不止,兩天後阿秀阿姨突然發燒至38.7度,伴隨喉嚨痛、輕度咳嗽、鼻塞、流鼻涕、全身痠痛,加上自己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於是至中醫門診尋求協助。醫師判斷,阿秀阿姨的症狀是典型的流感。  流感定義與症狀  流感,全稱為流行性感冒,廣義的流感是指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症狀有: 突然發病 出現發燒( 耳溫>38度 ) 呼吸道症狀( 噴嚏、鼻水、咳嗽、喉嚨痛等 ) 且具有以下三種症狀中至少一種: 肌肉痠痛、頭痛、極度倦怠 流感具有在群體中突然爆發、快速流行、散播範圍廣及併發症嚴重的特性,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每年12月至隔年3月達到高峰。 廣義流感 又稱 類流感;狹義的流感 則是專指由流感病毒(多為A、B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健康成人通常可在1~2週內康復,但少數患者可能出現 ⛧ 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  高危險族群  高危險族群包括 肥胖者、老年人、嬰幼兒及孕婦、免疫低下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佳者。  西醫治療  流感一般經由快篩確診,若為陽性,西醫常會開立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若為陰性,則以症狀控制為主,透過藥物緩解發燒、鼻水、咳嗽、咽痛等症狀。  中醫觀點  流感具有傳染快速、症狀變化快的特性,在中醫觀點中屬於疫病,根據季節與體質的不同,會有風溫或濕溫的表現。  風溫 是由 風熱病邪 所引起,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初起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乾。  濕溫 是由 濕熱病邪 所引起,初起低燒、頭痛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胸悶、腹部悶脹,腸胃道症狀通常較明顯。 《溫病條辨》:「內不能運水穀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 意即濕溫多發生在濕性體質的族群。 阿秀阿姨為風溫中帶有濕溫症狀,經過中醫師辨證治療,針對其症狀與體質開立合適的處方,服藥後症狀改善,後續也未出現嚴重併發症。  流感傳染途徑及預防  流感透過飛沫傳染,容易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之飛沫傳染給他人;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若手接觸到被感染者飛沫污染之物品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就有可能被傳染。 生病時要盡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處或與他人共處密閉空間,盡量保持環境通風,人多時戴上口罩,並且養成勤洗手習慣,避免傳染。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週期約兩週左右,初期緩解流感症狀,後期減少後遺症,幫助身體復原。 流感初起的高燒與頭痛可透過 ꕤ 針灸 緩解疼痛並促進身體散熱,透過 ꕤ 中藥 緩解症狀並加速病程。 風溫可使用桑菊飲加減、銀翹散加減或清冠一號加減,若兼有濕性體質,可配合三仁湯或是藿香正氣散加減來調整,緩解因濕導致的頭悶痛、身體沉重、全身痠痛、肚子悶脹、腹瀉等症狀。 有些人可能同時出現膿痰、胸悶痛、呼吸困難,屬熱毒蘊結在肺,此時會加強清熱解毒與化痰瘀的藥物治療。 若為體質虛弱、屬於肺氣虛,肺陰不足者,病邪難以清除,更需要扶正培本,調理肺氣,避免併發肺炎或是慢性支氣管炎。 有些人急性期可能出現面色蒼白及心悸、胸悶痛感、心跳明顯加速或變慢,此時多因其體質偏虛弱,正虛感邪,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熱毒、瘀血、痰濁阻滯,此時處理風溫外要加強補虛併用清熱解毒化痰與活血化瘀藥物,避免併發心肌炎或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小朋友,可同時配合 ꕤ 中藥藥浴包 來緩解症狀,內有多種清解透熱藥物,可減輕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的不適感。 流感後期或是長久以來體質偏虛者,可配合 ꕤ 灸療,加強身體陽氣運行,增強免疫力,幫助身體修復。  ✦ 臨床觀察下,大部分患者若早期使用中藥介入可減少流感後遺症 ✦  穴位按摩  ▪︎ 頭痛:風池 ▪︎ 鼻塞:迎香 ▪︎ 喉嚨痛:魚際、合谷 ▪︎ 高熱:曲池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生病時飲食宜清淡,減少腸胃負擔 補充足夠水分 避免乳製品、甜食、生冷、烤炸辣等食物 睡眠充足 流感痊癒後,若常有咽乾口渴,屬於體內陰質損傷,可以使用玉竹或麥門冬煮水飲用,滋陰潤肺。 推薦醫師 莊佩蓁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25 7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