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公告
  • ✿ 三伏貼 ✿ 冬病夏治 ✿ 三伏貼的介紹與注意事項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5月起門診表
  • 承恩中醫診所
  •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醫療專欄
Medical Column


資料共有 59 筆, 每頁顯示 10 筆,共有 6

皮膚科
...

濕疹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鄭達駿中醫師 夏天本來就容易流汗,結果皮膚一片片紅紅的、癢癢的,甚至還滲出水,怎麼擦藥都好不了,真的快被濕疹逼瘋了! 最開始是手肘彎曲處、膝蓋後側,出現幾塊癢癢的紅疹,後來連耳後、腋下、乳房下緣開始搔癢,抓了之後皮膚都開始變的粗糙。一到晚上就更癢,甚至癢到睡不著,皮膚變得粗糙又脫皮,顯得又髒又不好看,真的好委屈。   西醫診斷與治療   在西醫方面,濕疹 (eczema) 是七種不同類型的皮膚炎的統稱。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最常見的濕疹類型,有時甚至直接被以濕疹代稱。皮膚會發炎、乾燥和搔癢,並可能導致皮疹、疼痛和睡眠不佳。  接觸性皮膚炎 (Contact dermatitis) :刺激物或過敏原接觸皮膚後,皮膚會發炎、發癢。  汗皰疹 (Dyshidrotic eczema) :手指、腳趾、手掌和腳底邊緣出現小而癢的水皰。這些水皰可能會很痛,並且在癒合過程中常常會導致皮膚皸裂和鱗屑,嚴重時可能破裂出血。誘因包括壓力、接觸某些過敏原/刺激物、季節性過敏,以及汗皰疹患者因免疫反應異常和出汗機制異常導致手腳過度潮濕。  神經性皮膚炎 (Neurodermatitis) :劇烈的溫差變化、搔抓刺激導致搔癢,通常局限於局部。  錢幣狀濕疹 (Nummular eczema) :手臂、腿部或軀幹上出現硬幣狀的皮膚斑塊,通常伴隨搔癢、發炎或滲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結痂或出現鱗屑。它們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更常見。這種疾病通常與皮膚極度乾燥有關,尤其是在冬季,或割傷、昆蟲叮咬或燒傷等損傷之後。  脂漏性皮膚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 :主要影響身體出油的部位,例如頭皮、臉部(鼻子和眉毛周圍)。它會導致皮膚發紅、油膩、發炎,並覆蓋白色或淡黃色鱗屑。  鬱滯性皮膚炎 (Stasis dermatitis) :由於腿部血液循環不良而引起。這種疾病通常表現為腫脹、發紅和發癢,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膚會變得乾燥、鱗狀化和變色。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形成開放性潰瘍或潰瘍,增加感染的風險。 ▪︎ 西醫治療上主要包括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胺藥、免疫調節藥膏、保濕與避免刺激物、光療或生物製劑。 ▪︎ 然而,這些都只是症狀緩解,而非根治。有時候症狀反覆發作,譬如 ☀ 夏天最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和汗皰疹症狀加劇,原本酷熱的夏天變得更加難熬,讓人心力交瘁。這時候,不妨嘗試中醫來找出體質的根本問題,進行更深層的調理。 【 中醫診斷與治療 】 在中醫來看,上述的七種「濕疹」是表現不同,根源可能類似。與 濕、熱、風、燥、氣血虛弱 等因素有關。常見的中醫辨證型態包括: 濕熱蘊膚型 ▪︎ 表現為:皮膚紅腫、滲液、癢痛難耐,伴有口苦、尿黃、大便黏膩。 ▪︎ 常用方:甘露消毒丹、涼血消風散。 脾虛濕盛型 ▪︎ 表現為:皮疹反覆、色淡、滲液不多但久不癒,常合併食慾差、腹脹便溏。 ▪︎ 常用方:參苓白朮散、除濕胃苓湯。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血虛風燥型 ▪︎ 表現為:以皮膚乾癢脫屑為主,夜間癢得更厲害,皮膚粗糙、乾裂。 ▪︎ 常用方:當歸飲子、養血潤燥湯。 風濕熱型 ▪︎ 表現為:皮膚丘疹、小水泡,伴隨灼熱感,癢痛交加、舌紅苔黃膩。 ▪︎ 常用方:消風散、苦參湯加減。 不論是哪一型,治療上都會依照體質調配個人化的藥方, ꕤ 外敷中藥 與 ꕤ 內服中藥 並重,從「 排濕 」、「 清熱 」、「 補脾 」、「 養血 」等方向著手。 【 生活保健 】 同時,生活中的保養也很重要: 飲食清淡:避免海鮮、炸辣、甜食與酒類。 穿著寬鬆透氣棉質衣物。 保持皮膚乾爽,但避免過度清潔。 學會管理壓力與情緒,因為焦慮也會加重濕疹! 濕疹不是皮膚表面的小問題,而是身體內部訊號的反應  調整生活、搭配正確治療,讓我們能跟這些紅癢小斑塊和平共處,甚至逐步遠離它的糾纏! 推薦醫師 鄭達駿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6/27
針灸傷科
...

慢性痠痛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鄭達駿醫師 慢性痠痛本身就已經非常擾人,但是你知道嗎,痠痛衍伸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更是讓人頭痛! ☹ 因為痠痛而徹夜難眠 ☹ 因為痠痛而不再敢從事過去喜愛的運動 ☹ 因為痠痛而使工作變得日益困難 ☹ 甚至痠痛日久,開始損傷神經,雙腿、雙手痠痛麻木,開始體重增加、開始憂鬱。 這些全都有一個共通,而且可以治療的根源── 痠 痛。  西醫診斷及治療  一般在西醫常見的診斷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風濕性關節炎、肌炎、骨質疏鬆。 西醫治療主要以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為主,骨質疏鬆會再加一些補充骨質或者防止骨質流失的藥物,不過這些藥物經常有不同的副作用。 ▪︎ 非類固醇(NSAID)的消炎止痛藥:經常可見心、胃或者腎的毒性。心臟功能減退、血栓、胃潰瘍、腎損傷都是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 類固醇(Steroid):長期服用容易導致青光眼、白內障、月亮臉、糖尿病、感染風險增加、骨質疏鬆症、皮膚變薄、皮膚瘀青、傷口癒合緩慢等問題。 ▪︎ 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也要小心顎骨關節壞死和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風險。 ⛧ 因此這些藥物都要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並且要持續追蹤。 【 中醫診斷及治療 】 在中醫上,我們會考慮是氣血臟腑還是經脈骨髓的問題。常見的診斷包括:  骨錯縫,筋出槽 :疼痛常與姿勢相關,有些姿勢疼痛加劇,有些動作則能減緩疼痛,而且經常會有局部明顯的壓痛和發炎典型的紅、腫、熱、痛。  濕熱侵入經脈 :通常在 ☀ 濕熱的天氣中症狀加劇,疼痛位置也會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舌頭顏色紅,且上面會有黃色的舌苔。  寒凝經脈 :通常在 ❆ 寒冷的天氣症狀加劇,紅、腫、熱、痛會比較不明顯,平常容易手腳冰冷。  腎陽虛衰 :通常表現為大片綿綿的痛,而且酸軟不止,喜歡用手按著,用熱的東西溫敷,且常兼有下背痛,愈累疼痛愈明顯,舌頭顏色會比較淡。 ·腎虛,一個經常有人誤以為「玩咖」才會有的問題,因為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所以才導致腎虛,其實 ‼︎ 腦力工作者,用腦過度也會導致髓海空虛而腎虛。  帶脈感受寒濕 :通常在 ⛆ 陰雨天症狀加劇,也是大片綿綿的痛,而且酸軟不止,不過不會喜歡用手按著,舌頭上面會有白色的舌苔,這類患者通常肚子較大,女生有時候會伴有白帶。  血虛失濡 :☼ 早上起來疼痛最嚴重,活動後症狀會逐漸改善,舌頭顏色會比較淡。 ⛧ 中醫醫案分享 ⛧ 40歲男性,中等身材,每周打三次羽球,因為腰痛來門診。當時已經痛了兩三個月,來就醫的前兩天疼痛加劇,甚至難以轉身,經過診斷發現是明顯的「骨錯縫,筋出槽」,因此以 ꕤ 傷科手法正骨 後,再以 ꕤ 針灸疏通經絡,起針後疼痛只剩下1-2成,能夠正常活動患者非常開心。 雖然建議再持續治療一陣子,不過因為症狀改善,患者兩周後才再次因為腰痛來診,症狀不像之前的劇痛,但還是持續痠痛,都要用熱敷袋靠著才比較舒服,患者希望能再幫他以傷科手法處理,不過這次不得不拒絕,改用 ꕤ 內科服藥配合針灸,因為這次是腎陽虛衰的疼痛,患者 ꕤ 持續服藥配合針灸,3周後症狀終於完全消失。 推薦醫師 鄭達駿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6/25
防疫專區
...

什麼是腸病毒?從西醫與中醫角度看腸病毒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李長鴻中醫師 腸病毒(Enterovirus)是一群病毒的統稱,包括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71型(EV71)等。它主要透過飛沫、糞口途徑傳染,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特別在春末至夏季高峰期。  初期症狀  ▪︎ 輕微發燒   ▪︎ 食慾不振 ▪︎ 疲倦嗜睡   ▪︎ 喉嚨痛  典型臨床表現  ▪︎ 手足口病:手掌、腳掌、膝蓋、臀部等部位出現紅疹或水泡。 ▪︎ 口腔潰瘍:位於舌頭、頰黏膜、口腔後側,造成吞嚥困難與拒食。 ▪︎ 疱疹性咽峽炎:咽喉紅腫疼痛,有小水泡。 ▪︎ 有些個案還會出現嘔吐、腹瀉、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  可能併發症  ▪︎ 腦炎、腦膜炎(尤其腸病毒71型) ▪︎ 口肺水腫、心肌炎 ▪︎ 急性無力性麻痺(類似小兒麻痺症狀) ⛧ 就醫警訊 ⛧  若孩子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送醫 ‼︎ ⛧ 持續高燒超過48小時 ⛧ 精神不佳、嗜睡、手腳冰冷 ⛧ 嘔吐、抽搐、呼吸急促 ⛧ 肢體無力、步態不穩  西醫診斷與處理方式  以臨床症狀為主,可透過PCR檢測確認病毒型別。 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退燒、補水、舒緩疼痛、預防併發症為原則。  中醫的觀點與角色  中醫將腸病毒視為「時邪、溫病」的一種,病機常見「 濕熱內蘊、熱毒熾盛、氣陰兩傷 」等,依體質與病程辨證論治。不僅能幫助退燒與改善口破疹癢,也能調整孩子體質、預防反覆感染。 ⛧ 中醫醫案分享 ⛧ 小宇,3歲男童,發燒兩日、食慾不振、口腔潰瘍明顯、手掌紅疹。診視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辨為「濕熱內蘊型」。以銀翹散合導赤散加味,退燒後第二天口腔潰瘍縮小、能進食,第三天疹子漸淡,症狀大幅緩解,家長滿意度高。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 中醫如何分型腸病毒?從體質與病機看見關鍵 】 中醫治療腸病毒,講求「辨證論治」,也就是依據每位孩子的體質、發病階段、主要症狀來判斷病機,再做個別化調理。以下是臨床常見的四大證型,各有其形成原因與治療重點。 濕熱內蘊型(腸病毒初期最常見) 這是腸病毒最常見的初期表現。病毒入侵之後,正值夏季暑濕之氣旺盛,外濕侵襲體內,加上孩子脾胃功能尚未成熟,濕氣容易停留不化,鬱而化熱。 ▪︎ 表現為:發燒、出疹、口破、舌紅苔黃膩、大便黏膩不爽⋯等症狀。 ▪︎ 這類型的孩子體內有熱、有濕,常常同時出現皮膚與消化道症狀。 熱毒熾盛型(病情較急劇者) 若體內正氣不足,或感染的是較強毒性的腸病毒71型,可能迅速發展為高熱、喉腫口破、煩躁不安、舌質紅絳等表現。 這表示體內已經積聚大量毒邪,並快速傷津耗液。此時需 ⛧ 特別留意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的風險。 氣陰兩傷型(恢復期常見) 當孩子經過一段高熱、嘔吐或腹瀉後,體內正氣、津液受損,常出現倦怠、口乾、食慾不振、舌紅少苔等氣陰兩虛的表現。 這階段雖然急性發燒已過,但恢復期若未適當調養,容易拖延康復或留下體虛體質。 脾虛濕困型(反覆感染體質) 有些孩子平時體質偏虛,容易反覆感冒、感染病毒。這類型的孩子常見面色萎黃、食慾差、大便偏軟、舌苔白膩,顯示脾胃功能不足,濕氣內生。 脾虛難以運化水濕,成為病毒留連的「溫床」,導致容易反覆感染,甚至症狀不明顯但持續低燒、精神差。 【 中醫怎麼治療腸病毒?從清熱解毒到體質調養 】 中醫治療腸病毒,強調「辨證施治、內外兼顧」,不只針對發燒、疹子、口破等表徵,更著眼於孩子的體質、免疫力與康復過程。以下為四大治療面向:  針灸治療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對於腸病毒的急性期與恢復期,針灸能夠幫助調節免疫功能、退熱止痛、穩定神經系統。 尤其在病童不適合大量服藥的情況下,針灸可做為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  常用穴位  ▪︎ 合谷、大椎、曲池:清熱解表、退熱 ▪︎ 足三里、脾俞:健脾化濕、增強免疫。 ▪︎ 外關、內關:調節體溫、穩定自律神經。  治療頻率  ▪︎ 急性期:每週3-5次,有需要者每日一次。 ▪︎ 康復期:每週1-2次,調整體質、預防復發。  中藥治療  依證加減,調整體內環境  根據不同證型選用中藥,是中醫治療腸病毒的核心: ▪︎ 濕熱內蘊型:可選用銀翹散合導赤散加減,針對發燒、口破、疹子等症狀。 ▪︎ 熱毒熾盛型:使用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等,針對高熱、喉腫、舌紅絳等。 ▪︎ 氣陰兩傷型:使用生脈散、沙參麥冬湯,補氣養陰、助康復。 ▪︎ 脾虛濕困型:選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改善食慾差、易反覆感染的體質。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灸療治療  扶正祛邪、調養脾胃 對於腸病毒康復期與體虛型孩子,艾灸是一種安全、無侵入性的方法,能提升孩子自身免疫力、改善腸胃功能、減少反覆感染機率。  適用階段  ▪︎ 急性期後,進入體虛、食慾差、易疲倦、手腳冰冷、腹瀉或便溏階段時特別適合。  常用灸位  ▪︎ 足三里、中脘、氣海、關元:健脾和胃、補氣固表、助陽益腎。  灸療方式  ▪︎ 一般以艾條灸為主,每次15~20分鐘,每週2~3次為宜,由專業中醫師操作或教導家長在家安全施灸。 ▪︎ 優點:兒童多能接受、操作溫和,尤其適合不敢針、不方便服藥的孩子使用。  治療週期  急性處理+調理體質 中醫治療可分兩階段: ▪︎ 急性期(3~7天):以清熱解毒、退燒止痛為主。 ▪︎ 康復期/調理期(2~4週):強化脾胃功能、調整免疫力、預防復發。 ꕤ  針灸  ꕤ  灸療  ꕤ  中藥  併用效果較佳,需依實際病況彈性調整治療次數與時間。  日常飲食與保健  讓身體回歸平衡  飲食建議  ▪︎ 急性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如白米粥、蓮子粥、紅蘿蔔湯等,避免辛辣、油炸與甜食。 ▪︎ 康復期:可加入山藥、小米、薏仁等健脾補氣食材,協助體力恢復。  生活保健  ▪︎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過度活動與日曬。 ▪︎ 室內通風、手部清潔,預防交叉感染。 ▪︎ 熱退後仍需觀察3~5天,避免太快恢復上學或群聚活動。 【 家長常問的5個腸病毒問題 Q&A 】  1. 腸病毒的潛伏期多久? 腸病毒的潛伏期大約是3到7天。在此期間孩子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已具有傳染力,尤其在發病前1~2天與發病後1週內最容易傳染給他人。  2. 康復通常需要多久? 多數腸病毒屬於自限性疾病,輕症約5~7天可恢復,但若有口腔潰瘍、水泡,完全癒合可能需10天左右。中醫介入治療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與後遺虛症,如:食慾不振、疲倦等。  3. 康復後會不會復發? 同一型腸病毒感染過後會產生抗體,但不同型別的腸病毒超過60種,因此可能「不同型別再次感染」。此外,若孩子體質虛弱、脾胃功能差,也可能在恢復期反覆低燒或復發類似症狀。這時候中醫的體質調理可以有效預防「舊病未癒、新病再來」。  4. 傳染期多久?什麼時候可以返校? 腸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發病後7天內傳染力最強,糞便中病毒可持續排出達3~8週。  台灣衛福部建議  ▪︎ 發病後至少在家休息7日。 ▪︎ 無發燒、無口破水泡、精神狀況恢復良好。 ▪︎ 校前務必與老師/園方溝通,遵守各校防疫規定。  5. 飲食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 急性期:避免燥熱食物,如:油炸、麻辣、甜食、堅硬難咀嚼的食物,以免刺激口破。 ▪︎ 康復期:鼓勵溫和補益、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如:山藥粥、紅棗湯、小米粥等。 ▪︎ 避免讓孩子過早吃冰、喝冷飲,以免導致脾胃虛寒,增加復發風險。 如果您有孩子曾經反覆感染腸病毒、康復後仍感疲倦或食慾差,中醫調理不僅能緩解症狀,也能從根本調整體質,提升抵抗力。 推薦醫師 李長鴻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6/20
防疫專區
...

換季慎防流感新冠 中醫調養打好底子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莊嘉豪中醫師 近期隨著天氣變化,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流感也同時大流行,診間出現大量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的病患,不少人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面對這波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高峰,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隨時做好 ⛧ 勤洗手、戴口罩 等自我保護防範措施。 目前在西醫的治療上,針對病毒型感冒多為對症處理,例如使用退燒藥、止咳藥、抗組織胺等方式來緩解不適。唯有確定是流感或新冠病毒,才會視情況給予抗病毒藥物。 但病毒性的感冒多半需要靠自身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因此「調養身體、提升免疫」才是根本之道,而這也是中醫的強項。 中醫認為外感疾病多由風寒、風熱入侵,加上正氣不足無法排邪。治療上不只是讓患者「比較舒服」,更注重加強元氣、協助排邪,幫助身體更快痊癒、減少後續咳嗽遷延或虛弱易病的狀況。 許多患者在接受 ꕤ 中藥與針灸治療 後,不僅恢復更快,整體體質也更加穩固。  在這段呼吸道疾病高峰期,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 : 勤洗手、盡量減少摸眼口鼻。 出入診所、捷運、賣場等共同空間,務必配戴口罩。 有感冒症狀應盡快就醫,避免傳染他人。 面對病毒威脅,中西醫各有治療專長,但中醫在這場防疫戰中,絕對能成為大家身體健康的堅強後盾! 本文章刊登於中華日報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 推薦醫師 莊嘉豪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6/05
特別項目
...

三伏貼介紹及注意事項

✿ 2025年建議三伏貼時間 ✿ ✧ 初伏:7/20~7/29 ✧ 中伏:7/30~8/8 ✧ 末伏:8/9~8/13 ☀ 三伏天為民間節氣小暑到立秋中三個天氣最熱的日子 ☀ 即「初伏」、「中伏」與「末伏」。 這段期間,自然界天氣炎熱,也是人體陽氣旺盛、最具抵抗力的時候,此時透過三伏貼可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本院三伏貼採改良式配方,大幅降低貼敷後皮膚紅疹搔癢機率,利用溫陽祛寒之中藥製作成藥餅,在患有呼吸道及過敏性疾病患者身上的特定穴位進行敷貼治療,激發人體陽氣,調整臟腑功能,改善體質,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三伏貼灸療適應症  兒童及大人。 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慢性肺炎等疾病。 過敏性體質、類風濕性或風濕性關節炎、肺氣虛弱、體質虛寒、異位性皮膚炎等。 腸胃虛寒功能不佳、食欲不振、腹部冷感。  三伏貼禁忌  皮膚破損或水泡。 當日有感冒、發燒、咽喉發炎、肺部感染或正值氣喘發作。 孕婦與兩歲以下的嬰兒慎用或禁用。    三伏貼照護  療程於每年三伏天期間貼敷3次,每次間隔7-10天,連續貼敷3年。 成人敷貼時間4~6小時,兒童1~2小時,依個人的耐受度及反應而有所不同。    敷貼部位注意事項  敷貼前局部清潔,敷貼後皮膚若有些微搔癢或燒灼感屬於正常反應。 若敷貼期間有皮膚過敏反應、皮膚搔癢、潮紅難忍、皮膚起水泡等,應立即停止敷貼並建議塗抹紫雲膏。 當出現水泡時應注意保護皮膚,避免因抓破水泡導致感染。 灸療膏布取下後1~2小時才可洗澡,宜溫水澡,忌沖冷水。    飲食宜忌  敷貼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如冰淇淋、汽水、啤酒等;忌食涼性水果蔬菜,如西瓜、椰子汁、葡萄柚、水梨、白蘿蔔、竹筍、白菜等。    居家活動  平常適量的運動,如慢跑、舞蹈、打球、瑜珈、太極拳、游泳、爬山等。    小叮嚀  為使三伏貼達充足敷貼時間及避免貼敷過長,請儘量於白天就診。 可依病情及體質配合中藥或針灸治療、食膳養生、宜規律生活起居,進而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作,且縮短治療時程。 (註:Youtube影片為2023年拍攝,2025年敷貼時間請參考以下日期) ✿ 2025年建議三伏貼時間 ✿ ✧ 初伏:7/20~7/29 ✧ 中伏:7/30~8/8 ✧ 末伏:8/9~8/13    歡迎詢問您看診的醫師   三伏貼請先電話預約或LINE官方線上客服預約 承恩中醫診所 電話預約:06-2202022 台南市南區夏林路7-2號 承恩大橋中醫診所 電話預約:06-3022000 台南市永康區東橋一路157號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電話預約:06-2823222 台南市北區和緯路二段368號

發佈日期2025/05/29
內科
...

顏士展醫師衛教系列~電扇與循環扇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顏士展醫師 春天的天氣變化很大,忽冷忽熱,清明節過後,時節會慢慢邁入夏天,家中的電扇們洗乾淨準備上工囉! 「吹電扇 ༄ 」也是有眉角要注意的喔,電扇的風千萬不可以直接朝著腳底吹!尤其是睡覺的時候。 【 為什麼不能直吹電扇呢? 】 ✦ 腳底有湧泉穴,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道。 ✦ 風為百病之長(ㄓㄤˇ),風是所有病邪裡面,最需要注意的危害。 ༄ 電風扇直接朝著腳底吹,雖然很快就會感到涼爽,但是涼涼的風也會沿著經絡直接進到腎裡面,造成腎越來越虛冷。 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容易有不適症狀: ✦ 下半身酸痛、腰酸、膝蓋酸、水腫 ✦ 女性的婦科疾病:白帶、痛經、經期不順等 在診間裡,有許多腎虛的病人在吃藥和針灸治療後,其改善狀況卻沒有預期中好,仔細詢問之下,才發現病人大部分都有一個共通點:「睡覺的時候,習慣讓電風扇 ༄ 從腳底吹向身體。」 請他們改變這個生活習慣之後,下次回診就發現腎虛的狀況居然改善許多,才發現,生活習慣是潛移默化的在影響著身體的。 【 電風扇要怎麼吹才養生呢? 】 風對著牆壁或天花板,讓風反彈過來,整個空間中有流動的氣流即可,像近幾年流行的循環扇就相當適合,循環扇的風不強但是可以吹很遠。 電扇請不要直直對著人體吹,不可太貪涼。 ☀ 如果天氣十分炎熱,就會建議開啟冷氣,設定在26-28度,搭配以上的電扇吹法,寧可開啟適當溫度的冷氣,也不要將電風扇直直吹著人體。 推薦醫師 顏士展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5/29
針灸傷科
...

認識椎底動脈症候群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鄭達駿醫師 肩頸痠痛、頭暈頭痛、頻繁跌倒、突然感到膝蓋無力、眼睛不適,甚至出現吞嚥困難、構音障礙嚴重影響生活的症狀。 【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其實這些常與我們的頸椎有關,頸椎內有兩條重要的血管—椎動脈,這兩條血管向上走入大腦,供應我們後腦的循環,供應出問題時就容易出現上述不適症狀。 目前西醫藉由臨床症狀表現、血液檢查及影像學檢查,診斷為椎底動脈症候群(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ꕤ 中醫藉由切診診斷  (相當於西醫的觸診) 《 難經‧二十八難 》:「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脊椎傳統也叫龍骨,是督脈重要的一部份。上述那些頭暈頭痛、頻繁跌倒等神經症狀,都和大腦相關,也是督脈「入屬於腦」這一段出了問題。 《 靈樞‧經脈 》:「督脈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也是在說明頸部這一段經絡不通的後果。 除了督脈,同時還有腎經和膀胱經也帶著腎水,向上滋養著大腦,因此還要處理五行和經絡的平衡,來維持生理正常的機能。 【 中醫治療 】   結構調整治療   中醫師於詳細評估後,施作 ꕤ 結構調整治療,在結構上調整骨頭、肌肉及筋膜的排列,確定頸椎的正位,並以推拿手法,確定經絡順暢,組織平衡穩定。   針灸及中藥治療    ꕤ 針灸 可以順暢經氣,讓經絡氣血的流通順暢,並滋養腦部。  依患者體質開立口服 ꕤ 中藥 服用,搭配龜鹿二仙膠維持韌帶的強壯,強筋健骨維持矯正後的狀態,減少再次錯位的機會。 《 素問•骨空論 》:「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 腎經、膀胱經也通過相同路徑一同入腦,因此再調整經氣時,並不能只治療單一經絡,要配合五行、六經的變化隨證治之。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臨床上經常有此類患者,分享一位案例,中年女性,體型豐腴,耳鳴、暈眩、頭部悶重多年、失眠疲倦、食慾不振、免疫力低下,切診確定頸椎輕微旋轉易位,當下治療調整其結構後,暈眩及頭部悶重隨即消失,耳鳴也緩解許多,下次回診時,患者表示其餘症狀也有改善,又經過了幾次針灸跟結構調整,理順經氣,患者已經兩年未有不適。 臨床上經常有苦於頭暈、頭痛等症狀的患者,藉由結構調整、針灸及服用中藥,按照五行平衡及順暢經氣的方式治療,常有不錯的療效。 推薦醫師 鄭達駿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5/27
防疫專區
...

【清冠一號門診|清冠一號哪裡買?】承恩中醫持續為您提供清冠一號!

隨著疫情再度升溫,我們診所持續提供中藥清冠一號(清冠一號科學中藥),為大家在呼吸道健康、防疫調理與康復期支持上,提供中醫專業的照護選擇。 清冠一號為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於疫情期間開發的複方中藥,經衛福部核准使用,廣泛應用於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症狀的改善與調理。具體效用包括: 緩解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 改善呼吸道不適 幫助身體調整體質、提升免疫力  溫馨提醒:清冠一號為處方用藥,需由合格中醫師評估體質與症狀後開立,請勿自行購買或服用。 如有需求,歡迎來電預約診療或洽詢相關資訊,我們將繼續秉持專業與關懷的態度,為您的健康把關。  立即預約看診  【承恩總院】 LINE線上預約: @551eitcl 電話: 06-2202022 【承恩大橋】 LINE線上預約: @529kvsjo 電話: 06-3022000 【承恩和緯】 LINE線上預約: @338inecg 電話: 06-2823222 清冠一號常見Q&A ♦ 小孩子服用清冠一號的劑量?  小孩子可以服用清冠一號,劑量需「依體重調整」,請由醫師診斷說明。 ♦ 服用清冠一號,出現了腹瀉,該如何處理? 若正在飲用水果、冷飲(如:冰牛奶、冰咖啡、冰紅茶)、冰品...等性質屬於寒涼的飲食,都需要先暫停。 以溫熱的開水送服「清冠一號」餐後服用。 服用完清冠一號,可以沖或泡個熱水澡,讓身體微微出汗。 若經過以上作法,仍有腹瀉情況,請諮詢醫師。 ♦ 清冠一號的藥材有哪一些?有什麼功效呢? 當人體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後,會需要加強防護以減少病毒入侵、消滅已入侵的病毒、祛除發炎理產物,還需要注意體能的維護,當這些作用都兼顧之後,才利於痊癒。 「清冠一號」權共有十味藥材,分別是:魚腥草、板藍根、黃苓、桑葉、薄荷、荊芥、防風、全瓜簍、厚朴與炙甘草。其功效即是順應痊癒條件來進行組合配伍,可分為四大類: 抗病毒:魚腥草、板藍根、黃苓 增加呼吸道防護、減少病毒入侵:桑葉、薄荷、荊芥、防風 祛除病理產物(如:發炎液、痰液):全瓜簍、厚朴 調節其他各味藥物、維護體能:炙甘草 ♦ 服用清冠一號,可以同時服用西藥嗎? 中藥與西藥的作用機轉不同,為了避免在胃酸的作用下,產生中西藥的化學反應,請將清冠一號與西藥間隔一小時服用(可在西藥服用前或後一小時服用清冠一號);兩者都有服用,並不會造成藥劑過量的危險。若能由醫師針對身體狀況與所有西藥,再做實際調整,會更為完善。 ♦ 肝功能異常,是否可以服用清冠一號? 清冠一號中的藥物,在目前醫學文獻中,對於肝功能均沒有副作用;其中的黃芩、桑葉、薄荷有幫助肝臟機能修復的作用。因此肝功能異常的患者,是可以服用清冠一號的。 目前,常使用來協助肝臟解毒作用的西藥為Silymarin,若同時服用西藥(降血脂藥、治B、C肝炎病毒藥物),請記得與中藥(清冠一號)間隔一小時以上。 提醒:肝功能異常有許多原因,應該先找到原因之後,再來治療,而非盲目地服用藥物;更重要的是,需要清淡的飲食與充份的休息,讓肝功能得到自然修復。 ♦ 一定要新冠肺炎,才能夠使用「臺灣清冠一號」嗎? 不一定。「臺灣清冠一號」核准的適應症為「外感時疫」,傳統中醫學所說的「外感時疫」,即是現在的「流行性傳染性疾病」,「新冠肺炎」即為外感時疫之一種。只要中醫師診斷民眾的症狀,符合「流行性傳染性疾病」,就可以開立處方,不一定要等到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才能開立清冠一號。 但是,基於新冠肺炎的治療資源與藥物有限,為了能充分運用到需要的民眾身上,還是希望中醫師在仔細診察後,再開立清冠一號的處方。若國內疫情攀升,「清冠一號」需求大於供應時,則「清冠一號」應優先供應確診者在治療期間使用。 ♦ 想請問清冠一號可以用在一般感冒時飲用嗎? 不建議;因為感冒的種類與樣態也有不同,可直接諮詢專業中醫師,就患者實際的症狀表現,再決定是否可服用清冠一號。 觀看更多清冠一號Q&A

發佈日期2025/05/26
皮膚科
...

汗皰疹

承恩和緯中醫診所 許芳綺醫師 天氣熱、手起水泡又癢? 可能是「汗皰疹」中醫教你怎麼改善 ☀ 最近天氣變得又悶又濕,來看診的人中,很多都是因為手腳長出一顆顆紅色小水皰,又癢又煩,原來是「汗皰疹」! 【 汗皰疹是什麼? 】 汗皰疹又稱為「螞蟻窩」,是一種皮膚問題,常見在手掌、腳底或手指邊緣,會長出一顆顆透明的小水皰,搔癢難耐,且容易反覆發作。 這種情況常常在春夏季、天氣悶熱 ☀ 的時候發生。 【 中醫怎麼看汗皰疹? 】 中醫認為汗皰疹的發生與體內濕熱、脾虛濕盛、情緒壓力大等因素有關。當人體氣血運行失調、濕熱內蘊時,會透過皮膚表現出來,形成反覆發作的發癢小水皰。 【 中醫怎麼治療? 】  中藥內服  汗皰疹常見原因為風濕熱互結鬱於肌膚,濕氣會使病程綿延較久,且反覆難癒。 常用方劑有除濕胃苓湯、甘露消毒丹、龍膽瀉肝湯、二陳湯…等。 若是病程較久,濕熱傷陰,便可見到肌膚龜裂、增厚、脫屑,此時則需要加強滋陰與修復。 ・中藥方請由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治療  外洗藥方  以苦參根 、馬齒莧、黃柏、蒲公英、枇杷葉、龍膽草…等中藥煮水,外敷患部,可以幫助消水皰、止癢、減少復發。 ⛧ 小提醒:每個人的皮膚狀況不同,需經過專業中醫師診斷之後才能使用。  外用藥膏  搭配像 ꕤ 紫雲膏、 ꕤ 紫黃膏這類的中藥膏,幫助修復皮膚、舒緩症狀。  針 灸  幫助調理體質,改善濕氣重的狀況。 【 平常要注意什麼? 】 想要減少汗皰疹的發作,平常就要多注意這些: 保持手腳乾爽,不要長時間戴手套、穿不透氣的襪子 少碰清潔劑,洗完手要擦乾,使用不含香精、香料的護手霜 飲食清淡,少吃烤炸辣、甜食、冰品 作息正常、早睡早起,避免壓力大 汗皰疹雖然不嚴重,但癢起來很煩、常常反覆發作。 中醫可以幫助你從體質改善,減少濕氣、降低復發機會,讓你過得更舒服 推薦醫師 許芳綺 醫師 施穎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吳孟穎 醫師 李彥禛 醫師 楊政勳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陳苡涵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5/21
針灸傷科
...

下背痛 (Low back pain)

承恩中醫診所 楊政勳醫師 下背痛是一種常見的痠痛症狀,平時會被統稱為腰痛,常見的疼痛範圍會從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是由多重病因引起,並非單一病因,最大宗是因肌肉拉傷所引起,但也會有骨骼、神經,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下背痛,需要透過醫師診斷。 【 急性下背痛及慢性下背痛 】 一般將下背痛以發生的時間長短分為急性下背痛及慢性下背痛,發生時間在三個月內的為急性下背痛,發生時間已經超過三個月的為慢性下背痛。 急性下背痛常見的原因有搬重物引起的腰部扭傷、撞擊引起的腰部挫傷,以及工作引起的肌肉緊繃等。 慢性下背痛則會見於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僵直性脊椎炎,甚至還有其他非肌肉骨骼引起的腰痛,例如:腎泌尿道結石、骨盆腔發炎、腫瘤、結核菌感染。 【 常見的下背痛原因 】 因持續的工作勞損、姿勢不良,引起腰部肌肉僵硬緊繃,更甚者會導致椎間盤突出,而出現麻脹的神經症狀,或是固定姿勢過久,突然一個劇烈動作,導致腰椎小面關節錯位,引起周圍韌帶的發炎,而動彈不得。 臨床上也會遇到一部分患者因為髂骨、薦椎的錯位,牽拉到髂腰韌帶、薦髂關節、腰方肌等周圍的組織,而引起下背痛。  通常結構因素引起的腰痛約佔97%  下背組織的扭傷、拉傷、挫傷 腰椎椎間盤突出、椎間狹窄壓迫 腰椎小面關節錯位、發炎 腰椎滑脫 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  非結構性腰痛,約佔1-2%  免疫系統攻擊引起的僵直性脊椎炎-會有晨間僵硬 癌症引起的骨轉移 結核菌侵犯到骨頭 帶狀皰疹  臟器引起的腰痛,約佔1-2%  腎結石 腎盂腎炎 骨盆腔疾病 膽囊疾病 胰臟疾病 【 下背痛的治療 】 以 常見的結構性腰痛 來說:   針 灸   一部分的患者是因為肌肉僵硬緊繃引起的長期腰痛,因此我們可以透過 ꕤ 針灸 來放鬆局部的肌群、筋膜,例如:針刺腎俞、大腸俞、氣海俞、命門、腰陽關、華佗夾脊,除此之外,一些遠處的穴道,像是委中穴、承山穴、腰痛點,也都能放鬆腰部肌群,緩解腰部的不適。   整復手法   若是因為骨頭、關節面的錯位,會透過 ꕤ 整復手法 去調整骨頭回到正位,緩解局部關節的壓力,及放鬆因錯位造成的肌肉、韌帶緊繃,常見的有髂骨錯位造成的髂腰韌帶、腰大肌緊繃疼痛、薦髂關節錯位引起的薦髂關節炎。   中 藥   同時,也會建議患者 ꕤ 服用中藥 來治療下背痛,以中醫理論來說,慢性的下背痛患者多有腎氣虛弱的問題,因此可以服用濟生腎氣丸、杜仲、續斷、桑寄生、狗脊等藥物來固腰腎。 除此之外,有一類型的下背痛患者,會因為天氣、季節的變換,而引起腰部痠痛,或是腰痛加劇,這類患者多是受到風、寒、濕等外邪侵襲,外邪受到外界氣溫、濕度變化而加重症狀,因此可以服用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等來祛除風寒濕邪。 若是因為骨質較弱造成的壓迫,可以使用補骨脂、骨碎補、龜板等藥物來補骨頭,還可以合上一些活血化瘀、放鬆肌肉的藥物,但 ⛧ 鑑別診斷的工作還是要交給醫師,切勿自行隨便服用藥物,以免耽誤病情喔! 【 下背痛的衛教 】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自身姿勢,彎腰駝背、翹腳、站三七步容易讓髂骨錯位,或是讓腰部承受過多壓力。 坐沙發時不能坐太深,也不能坐太矮的凳子,會加重腰部的負擔。 搬重物時應蹲下搬,透過臀部、下肢的力量,將重物搬起,而非彎腰去搬,這樣的搬法會容易閃到腰,甚至會讓腰部承受過多壓力,長期下來可能會引發椎間盤突出。 勿長時間久坐,長時間久坐會導致大腿、髂骨前側的肌群過於緊繃,腹部及核心肌群無力,進而導致骨盆前傾,引起腰痛。 平時適度訓練自身的核心肌群來保護脊柱,讓腰部能更有力、軀幹更穩定,常見的核心運動有:棒式、側棒式、死蟲式、捲腹等。 長期因為工作導致腰部緊繃的患者,可以透過瑜伽的貓牛式,或是平躺時左右旋轉下半身軀幹來達到放鬆腰部的效果。 推薦醫師 楊政勳 醫師 朱恩立 醫師 陳靖允 醫師 李侑修 醫師 張祐甄 醫師 林芳華 醫師 周子雅 醫師 程瀠萱 醫師 顏士展 醫師 李長鴻 醫師 施穎 醫師 許芳綺 醫師 莊嘉豪 醫師 莊佩蓁 醫師 張永慶 醫師 鄭達駿 醫師

發佈日期2025/05/20